电镜下提高胃癌活检阳性率方法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胃镜;胃癌;活检阳性率;方法 ;探讨
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各种肿瘤之首,其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胃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对数线性递增,男女分别为31.4~120.5/10万和15.9~51.1/10万,尚无明显下降趋势。胃癌好发年龄40~59岁,男女性别之比为2.06:1[1]。活体细胞检查为确诊胃癌必要手段。2001年元月至2008年2月,我院胃镜室共做胃镜检查2996例,诊断为胃内肿物21例,全部取活体组织检查与细胞学检查,确诊胃癌为9例,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1例胃肿物患者中,男18例,女3例,男女之比6:1。确诊胃癌患者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最大79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40岁以上17例,占80.95%。病程:1个月内5例(23.8%),2~6个月4例,(19%),6~12个月2例(9.52%),3年1例(4.76%),3年以上6例(28.57%)。内镜检查:21例胃癌的部位分布:胃窦部11例,占52.38%,胃体部6例,占28.57%,幽门口癌4例,占19.05%。
1.2方法
1.2.1活检钳型号的选择
活检钳型号的选择很重要,发现胃内肿物后,应选择FB-55K-1型号的带针的鳄咀型活检钳,而如果选用FB-25K-1的有窗标准型活检钳或FB-23K有窗活检钳采集的活体组织标本胃癌阳性率低。
1.2.2活检钳操作技巧
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我们发现,当选定要采集标本的部位后,插入活检钳前,内镜医师先调好钳瓣的方向。调好钳瓣方向后将活检钳瓣置于关闭位,内镜医师由内镜钳道管插口插入。操作中必须在顺滑条件下插送活检钳,用力不能太猛,护士动作迅速、手法要轻巧、适当。寻找到目标后,张开活检钳瓣,内镜医师将活检钳对准活检部位并接触到需活检的组织,护士收拢活检钳瓣,将活检钳从活检钳管道中抽出。
1.2.3活检部位选定的方法
活检取材部位选择是否适当,是能否取得组织标本的关键。①要重视第一块标本取材部位的选择。发现病变后,应仔细观察其全貌,选择最适当的部位作为,第一块标本的取材部位,以免活检后出血影响以后取材的准确性。②活检标本数不应太少,一般6~8块为宜。尽可能深取,必要时可在第一次取材部位继续作第二次深取。③取材不应集中在一处,分散取材获得阳性标本的机会较多。④活检与刷检结合可互补不足,提高阳性率。刷检和活检相比,其刷检的面积较活检大。尤其在活检取材较困难时,刷检常可取得阳性标本。 1.3活体组织标本的固定
活检组织标本要在活检纸上排列好,并间隔一定距离排列。排列过密或重叠放置,都会影响活检阳性率。标本用10%甲醛溶液或95%乙醇固定在标本瓶内,密封好及时送病理科检查。
2结果
21例胃内肿物患者中,低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磷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3例,异常增生3例,中重度慢性活动性溃疡5例,胃癌未知浸润程度1例,占4.76%,胃癌阳性率占42.86%。
3讨论
胃癌发病普遍,地区差异显著,其流行情况一般北方比南方高,沿海比内地高,以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东北及内蒙次之,中南及西南最低[2]。胃癌在胃内可分布于任何部位,其中以胃窦部最多,约占50%,其余分布在其它区域。活体组织检查为确诊的必要手段,镜下多点活检法大大提高胃癌的检出率。活检取材部位是否适当,是能否取得组织标本的关键。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凹陷性病变在凹陷边缘内侧四周以及凹陷的基底取材;浅凹陷病变主要在基底部;深凹陷在病变内缘,因外缘常为正常粘膜,而基底部有较厚的坏死组织,且易穿孔;隆起病变分别在顶部及基底部取材。为判断病变的范围,还应在距癌灶贲门侧3~5cm处取1~2块,单独固定送检;取材数目以4~6块为宜,应分散在病灶各处。第一次活检十分关键,在粘膜粗糙和触之易出血的部位取活检阳性率较高。镜检中发现一个癌灶后仍要仔细观察其他部位,以免遗漏多发癌灶。本组病例诊断前多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表明胃癌前来就诊者多因伴随疾病而就诊。胃癌是被意外发现的。本组40岁以上可疑胃癌患者居多,有17例,占80.95%,所以40岁以上的患者,若出现上腹隐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呕吐、消瘦、乏力者都应常规行胃镜检查,查明原因。对癌前病变患者,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等病变,进行密切观察、随访,方能提高胃癌的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本组胃癌阳性率偏低,因此不要过分强调活检病理诊断,由于活检组织太小,病理有时难以确诊,若临床高度怀疑胃癌但反复活检又不能确诊者应考虑手术[3],以免耽误病情。
[1]杨云生、刘庆森,主编.实用消化内镜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3~78.
[2]李改焕,主编.内科护.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0~124.
[3]甘涛、王一平、杨锦林.胃癌性溃疡假性愈合原因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298~299.
上一篇:新生儿啼哭原因的分析与干预
下一篇:瞳孔曲线与急性颅脑损伤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