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性胆囊炎56疗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晓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结石性胆囊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西药解痉、止痛、利胆、控制感染、支持疗法等。治疗组5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排石汤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61.4%,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较好。

【关键词】  胆囊结石;排石汤;中西医结合

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急发常有饮食不当、受寒、劳累等诱因、病情反复发作。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已被公认是治疗胆囊结石唯一标准术式,近二十年LC术式,已为多数患者成功行胆囊切除。但总有一部分患者对手术心理恐惧难以接受,或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不能承受麻醉或手术,还有一部分患者因长期胆道炎症致胆道三角黏连解剖不清,手术致胆管血管损伤引起医疗纠纷,此类医学多有报道。所以笔者从2001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性胆囊炎56例(结石直径一般小于1 cm),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就诊因其他原因未做手术的101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男58例,女43例,年龄20~74岁,平均(41.85±14.15)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统计学处理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经询问病史和查体、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超声、X线平片、胆囊造影或腹部CT确认为结石性胆囊炎。

    1.2  诊断标准  右上腹或剑突下偏右痉挛痛反复发作,部分向右肩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纳差,不耐受脂肪食物等,有或无右上腹触痛、急性发作时WBC和胆红素轻度升高或正常。超声检查胆囊增大或缩小,壁增厚、模糊或有结石声影。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山莨菪碱10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合并感染者给予氧氟沙星口服或静脉滴注。胆囊收缩功能差但不拒脂餐,对疼痛有一定耐受者,嘱早晨食猪油煎鸡蛋2枚,中午吃肥肉或猪蹄[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排石汤。主要成分是:金钱草30 g,海金沙(布包)30 g,鸡内金15 g,川楝子9 g,炮甲珠10 g,柴胡9 g,枳壳10 g,黄芩15 g,白芍20 g,甘草5g。黄疸重者加茵陈30 g,气虚者加黄芪30 g,腹胀者加木香、香附各12 g,便秘者加大黄6 g,一般每日1剂,分3次服用,常于服药后6~7天,有结石随大便排出,服药期间,若有胆绞痛发作,提示可能有结石排出,但少数患者结石排出可能无症状,疗程一般2~3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超声检查结石已排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超声检查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超声检查结石无明显改变;无效: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均无改变。

    2.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1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2.8%。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医学认为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固醇、胆盐、卵磷脂代谢失调有关。在正常胆汁中,它们保持一定的浓度比例,成为胶状混悬液体,当胆固醇代谢异常,胆酸的肝肠循环障碍,使胆汁中胆固醇储量过高,或胆盐磷脂的含量降低,胆固醇过饱和而析出结晶,并感染细菌、虫卵以及胆汁淤滞沉积物作为内核,逐渐沉积而形成结石[2]。

    祖国医学认为,胆囊为中清之腑,是贮藏胆汁,通过经络与肝构成表里关系,治疗常用疏肝理气,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黄芩清热利湿兼化石;枳壳、川楝子理气开郁;炮甲珠有活血化瘀、通经攻坚,而达到软坚散石之功;柴胡行气解郁利胆,白芍益阴益血,柔肝止痛,甘草缓急上痛[3],临床采用排石汤联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1 梁金秋,李恒明.五金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四川中医,1989,4:21.

2 吴泽樾.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42-343.

3 叶建东.慢性胆囊炎125例临床分析.四川医学,2008,29: 119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