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影响的观察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红艳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对成人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为雾化吸入的护理提供有效措施及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呼吸科病房住院需进行雾化吸入的30例患者,使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在雾化吸入前、吸入中5 min、10 min、15 min及吸入后10 min连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同时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每位患者均使用相同型号的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器。结果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时,吸入中与吸入前比较可出现轻微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雾化吸入结束后血氧饱和度会恢复至原有水平,且吸入前与吸入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呼吸、血压(高压和低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血氧饱和度有所下降,但未引起患者不适,且在雾化吸入结束后血氧饱和度会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时应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对吸氧的护理。

【关键词】  空气压缩泵 雾化吸入 血氧饱和度


    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常作为消炎、平喘、稀释痰液以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喘息型肺炎发病率的增加,用空气压缩泵或氧射流雾化吸入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及表面型皮质激素治疗喘息状态越来越普及[1]。目前临床上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多用于疾病的治疗,而超声雾化吸入可用于痰液的稀释。有报道,应用超声雾化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疾病时会引起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2],而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也能引起不同年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但均未低于正常值[3]。而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对成人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影响的研究甚少,因此,进一步明确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对成人血氧饱和度有无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为了解成人在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为雾化吸入的护理提供有效措施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6月在我院呼吸科病房住院,需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30例。均遵医嘱给予抗炎、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间质病3例,肺部感染3例,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各1例。

    1.2  方法

    1.2.1  雾化吸入方法  使用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同一型号的空气压缩泵雾化器。首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详细讲解雾化吸入治疗的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尽量放松,用嘴包紧口含器,缓慢的深吸气,屏息片刻,再慢慢地用鼻呼气,呼气时应闭口,以免气雾随之呼出造成药液浪费。所有患者均遵医嘱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 L/min。

    1.2.2  雾化用药  生理盐水2 ml、万托林1 ml、普米克令舒1 ml、爱全乐2 ml,遵医嘱不同患者选用不同药物。

    1.2.3  资料收集方法  需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30例,每次雾化吸入的时间为15 min,每日2次,每人连续观察4次雾化结果,共120例次。所有患者在吸入过程中均使用同一型号的空气压缩泵雾化器,并采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分别于吸入前、吸入中5 min、10 min、15 min、吸入后10 min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及血压的数据。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法P值。由于雾化中5 min、10 min、15 min各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中将雾化中3次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雾化中的一次数据。

    2  结果

    2.1  雾化吸入前、中、后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  见表1。表1  雾化吸入前、中、后血氧饱和度之间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1

    由表1可以看出:雾化中血氧饱和度会出现下降,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雾化后血氧饱和度会恢复至原水平,与雾化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雾化吸入前、中、后心率、呼吸、血压变化的比较  同样使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得方法对雾化前、中、后心率、呼吸、血压(高压和低压)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雾化吸入前、中、后心率、呼吸、血压变化的差异比较

    3  讨论

    3.1  雾化吸入时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3.1.1  雾化气雾对吸入气中氧浓度的影响  有研究[4]指出,可能在雾化吸入时雾粒经口含嘴吸入气道,稀释了吸入气中氧浓度,造成肺泡氧分压降低,加重缺氧。但这只是在雾化吸入时对血氧饱和度有影响,随着雾化过程的结束,空气中的气雾也会随之消失,因此血氧饱和度在雾化停止时会恢复原水平。

    3.1.2  患者呼吸形态的影响  虽然在进行雾化吸入前已告诉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但患者在进行雾化吸入时自觉用力深呼吸可增加吸入的药量,导致吸入过程中出现呼吸肌的疲劳,使氧耗量增加,从而导致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出现一过性降低[7]。

    3.1.3  气道内痰液的影响  雾化气体吸入后,使气道内较黏稠的痰块湿化后松解膨胀,若此时患者不能有效地咳嗽排除痰块,湿化后膨胀的痰块将进一步加剧气道阻塞的程度,导致血氧饱和度的下降。

    3.2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在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器进行雾化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会出现下降,与吸入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前与吸入后对比未见差异(P>0.05),说明雾化吸入时会引起暂时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吸入结束后会自动回升到原有水平。

    本研究结果与蒋元菊、杨丽凤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程度比本研究中降低的明显。欧维林[3]的关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对小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些结果均说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时,可使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因此,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时应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对吸氧的护理。如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需适当加大吸氧浓度。

    蒋元菊、杨丽凤等[4]的研究对象为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本研究的对象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说明COPD患者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而COPD患者本身的因素即会导致血氧饱和度的下降[2],其因素分析如下(1)肺泡通气量和血流比例失调:正常的呼吸要求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其比值为0.8,COPD的病理生理变化为通气不良,或血流灌注减少,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5],本身的病变加之吸入蒸气中氧浓度降低,更加缺氧。(2)COPD患者易产生膈肌疲劳[6]:吸入后因气道湿化加大气道阻力,呼吸功加大,耗氧量增加,易产生膈肌疲劳。膈肌疲劳又难以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二者互为因果。(3)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肺储备降低,代偿能力差:由于阻塞的程度不同肺功能检查可有常用测试指标降低[6]。严重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在行吸入过程中由于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而肺组织不能代偿,致SaO2下降。

    本次研究的对象不只是COPD患者,而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患者的配合程度及肺功能都比单纯COPD组患者的好,因此本研究中SaO2下降的程度比单纯COPD患者的SaO2下降程度小。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过程中心率、呼吸及血压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对成人及儿童都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吸入疗法,但临床使用中仍需加强对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3.3  对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护理对策

    3.3.1  重视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以往临床普遍应用的是超声雾化器,但有报道使用超声雾化器会引起患者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同时会引起剧烈咳嗽、呃逆、支气管痉挛、发音障碍及情绪紧张及失眠等不良反应[8],这与超声雾化时水蒸气含量较多,使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同时超声雾化所产生的雾粒直径一般为3.7~10.5 μm,大部分只能沉积在上呼吸道,肺部的沉积量很少,不能有效下呼吸道疾病等有关。本研究中发现在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会出现下降,但未见超声雾化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相比之下,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是更为安全的吸入疗法,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超声雾化用于痰液稀释方面有其优越性。

    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雾化吸入过程中会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对于危重患者,即使轻微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也可能提示出现病情的变化,因此,这提示我们,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在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时,护士仍应重视对血氧饱和度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3.2  吸入过程中适当加大氧流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在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时适当加大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来避免吸入过程中血氧饱和度的下降[9]。在患者吸入时,可将氧浓度由原来的2 L/min提高到4~6 L/min,待治疗完毕,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吸入前水平,在调回原吸氧浓度,一般约需10 min左右。

    3.3.3  吸入过程中注意排痰的护理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黏稠的痰液因被稀释很快被排出,也有的因吸湿而膨胀,使原来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被堵塞[10],对于后者应予以注意,加强护理,如给予拍背,起到持续振动的目的,利于痰液随时排出,必要时备好吸痰器防止窒息发生。

    3.4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对心率、呼吸和血压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过程中,心率、呼吸和血压无明显变化,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因为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操作简单;有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同时吹入,不需患者用力吸气;且其喷雾可以自行控制与吸气同步;并可混合几种药物同时进行吸入治疗,节省治疗时间,增加疗效;全身副作用轻微,患者耐受性好,有一定的安全性。

    4  小结

    本研究表明,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一过性的下降,但不会引起患者不适,雾化结束后血氧饱和度会恢复至原有水平。且整个过程中心率、呼吸、血压无明显变化。与超声雾化器相比,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可以避免超声雾化所引起的剧烈咳嗽、心慌、呃逆、支气管痉挛、发音障碍、情绪紧张及失眠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吸入时仍需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调整吸氧浓度。

 

【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1-642.

2 李素萍,刘云萍,王静,等.雾化吸入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9.

3 欧维林.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对小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44.

4 蒋元菊,杨丽凤.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影响的研究.护理,2006,12(5):2362-2364.

5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70.

6 崔祥瑸,王鸣岐.实用肺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254-255.

7 袁岚,刘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呼吸道雾化吸入的观察及护理.四川医学,2005,26(5):587.

8 李菊香,王加慧.超声雾化吸入引起不良反应6例.临床耳鼻烟喉科杂志,2000,14(1):42.

9 Ivy DD,Paker D,Doran A,et al.Acute hemodynamic effects and home theraphy using a novel pulsed nasal nitric oxide delivery system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Am J Cardiol,2003,92:886-890.

10 李勇,贾秀珍.雾化吸入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实用护理杂志,199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