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30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封闭;超短波;远红外照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背痛疾病之一,临床上以急、慢性肌筋膜损伤为主,是常见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占腰腿痛患者的1/3~1/2,因腰部的急性扭挫伤或慢性劳损造成局部肌筋膜增厚粘连,刺激压迫腰神经后外侧支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腰痛、臀部酸痛以及大腿内侧疼痛。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或长期缺乏运动的工作者。作者2008年6~8月以来采用局部封闭、超短波、远红外照射综合治疗该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随机加人。在30例病例中,男16例,女14例;职业分布:非重体力劳动者(包括机关干部、教师、营业员等)12例,重体力劳动者(包括搬运工、建筑工等)18例;;年龄范围15~76岁,平均44.5岁,其中30~50岁者居多,为18例,占60.%。治疗前病程1~20年不等,平均6.65年(SD=5.7)。其中5~10年者10例(33.33%),5年以下者17例(56.67%)。损伤原因有外伤或扭伤史者5例,单侧发病27例。?
1.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③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④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⑤X线摄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严重外伤、心机梗死、脑溢血后遗症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验证医师认为容易造成失访者;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验证者;⑤无论何种原因,患者中途不继续参加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①局部封闭: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腹下垫一软枕,使腰椎段处于稍前屈位,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找准敏感压痛点,局部常规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取2%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2 ml、维生素B121 mg于标记处垂直进针,进针时稍有阻力,在瞬间突然出现明显疼痛时即为腰肌膜部位,患者感到发胀并扩散至臀髋及下肢时,回吸无血,即可将药液注入肌膜周围,每个疼痛点给药,1次/周,2次为1个疗程;②红外线治疗: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显露腰背部,红外线灯泡距患部约20 cm,时间20 min,1次/d;③超短波治疗:患者仰卧,腰部并置电极,≤60 mA,治疗时间20 min,1次/d。临床试验治疗时间6周,2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标准 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腰部疼痛、腰骶酸胀、腰部畏寒、易于乏力,分别分为轻,中,重三个评分等级,对比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腰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即0为无痛,1~3分为休息时无痛、走路无痛,剧烈活动时轻微疼痛;3~6分为休息时无痛,行走时有痛感,剧烈活动时加重;>6分时休息时即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严重者行走困难。其余症状为3分制评分法。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30%。?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 2 结果?
本组全部30例患者均完成了3个疗程的。显效19例,占63.33%,有效9例,占30.0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统计学处理显示对腰部疼痛改善最为显著,在第一次治疗即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症状在第二次治疗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第三次治疗后所有症状均显示出极显著差异(P<0.01)。有2例首次治疗后腰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无明显改善。详见表1、2。?

5 讨论?
腰椎横突是腰背筋膜前层的附着处,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第三腰椎横突最长,横突前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背侧有骶棘肌,腰背筋膜中层及腹横肌筋膜附于横突尖端,腰部和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此处受力最大,易致附着的肌肉撕裂损伤,损伤后易继发无菌性炎症,使邻近神经发生纤维变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大多有突然弯腰扭伤、腰部长期慢性劳损或受凉等史,各种因素致腰背部肌肉收缩而使肥大的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软组织被撕裂损伤,轻则出现水肿,重则出现渗血、血肿,导致腰脊肌肉紧张或痉挛;或因局部筋膜肿胀增厚,对经过该横突尖部的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产生刺激、卡压等作用,使神经水肿、供血不足引起腰臀疼痛及其它症状和体征。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多数患者均有损伤史,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由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造成;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日久结缔组织痉挛及变性、纤维化、钙化,更会造成顽固性疼痛。有些患者于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在臀中肌后缘与臀大肌前缘相互交接处可触及隆起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触压痛,此条索状物为紧张痉挛的臀中肌。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另外,炎症粘连还可能牵涉性地影响脊神经前支,如闭孔神经受累出现内收肌痉挛压痛。急性损伤者可有肿胀、皮下淤血,触痛明显,甚至有棘间过宽或棘突裂隙,多由于棘上韧带受牵拉产生多次小损伤造成,局部有出血、渗液,修复后可有瘢痕及组织增生。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增厚,软组织内神经变性及钙盐沉积等。?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1-3],传统针灸、推拿方法等[4]与治疗手段相结合,并延伸到运动力学等角度[5]。封闭疗法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局部,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利多卡因能缓解疼痛,解除原发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异常兴奋刺激;醋酸曲安奈德有减轻组织粘连,消除炎性水肿的作用;超短波和远红外线疗法可以软化硬结、缓解腰背筋膜痉挛,改善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有助于局部组织修复及功能恢复,可明显缩短疗程。?
三种方法配合,可互相促进,相互增强,从而能较快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代谢物的吸收、肌肉痉挛的松弛,减轻局部病变对脊神经后支的刺激和卡压症状从而缓解疼痛,产生快速并显著的疗效,因此治愈率较单纯一种方法有明显提高。从结果来看,病程较长的患者疗效较差,可能与此类患者的损伤处的软组织钙化比较严重有关。?
[1] 刘臻.穴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针灸,2008,5(12):337-338.?
[2] 史文杰.按摩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8例.按摩与导引2005,8(21):27-28.?
[3] 严隽陶.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3-144.?
[4] 田华卫.小针刀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5):69.?
[5] 吴婵清,等.不同类型健康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辽宁科技,2005,27(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