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石塔芹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光照疗法  护理问题  对策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1]。笔者通过对2007年1月-12月份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存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2月共收治155例新生儿黄疸,其血清总胆红素值均超过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且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是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中足月儿110例,早产儿31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足月小样儿4例。
        1.2 方法  将光疗箱清洁,箱内湿化器水箱加蒸馏水到2/3满,接通电源,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一般夏天30℃左右,冬天31-32℃左右,根据新生儿病情随时调节,相对湿度55%-65%[1],将患儿双眼佩戴黑色的眼罩(自制,用纯棉黑布制成,类型为眼睛状),以防损伤视网膜,全身裸露,用尿布遮盖阴部(男婴尤其要注意阴囊的保护),放入预热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1.3 结果  通过对155例新生儿黄疸采用光疗,重视存在护理问题并加以总结,及时整改不足之处,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未发生一例护患纠纷,均治愈出院。
        2  存在护理问题
        2.1 环境的改变  新生儿光疗时因全身裸露,失去了安全感,加上灯光刺激及温度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环境,表现为剧烈苦恼,烦躁不安,出汗等。
        2.2 皮肤损伤的危险  新生儿皮肤娇嫩,如保护措施不当,皮肤易损伤。足月儿指甲超过指端,活动时容易划破面部及前胸部的皮肤;双足反复与床平面有机玻璃摩擦,可使外踝皮肤擦伤;光疗时患儿处于一个高温环境,如不及时更换尿布,容易引起红臀;光疗时间长,加上新生儿皮肤娇嫩,眼罩处皮肤易损伤。
        2.3 体温改变 光疗时荧光灯产热较多,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易受环境的影响,在高温中易发热,体温可达38-39℃,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红、哭闹、躁动不安等表现。
        2.4 体液不足  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小儿高2-3倍,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严重者会引起脱水。
        2.5 哺乳方式改变   光疗时新生儿与母亲分离,哺乳方式改变,新生儿室采用奶瓶喂养,有些新生儿不习惯用奶瓶,引起哭闹不安。
        2.6 知识缺乏
        2.6.1 护士自身知识缺乏 少数护士对影响光疗疗效的因素认识不足,如灯管灰尘,机箱湿化器的清洁处理不到位,灯管的使用寿命,新生儿皮肤扑粉或涂油剂等,均能影响光疗的效果。
        2.6.2 家长知识缺乏  由于医务人员的宣教不够,与家长交流不到位,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认识,对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治疗过程、预后等不了解,以致于多次到病房询问病情,如解释工作不到位,往往会引起医患矛盾。
        3  护理对策
        3.1 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向其详细介绍光疗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取得其信任和配合,通过良好的有效沟通,155例中无1例发生医患纠纷;
        3.2 满足新生儿的需要  针对环境改变、哭闹不安,护士应能判断哭闹不安的原因,首先应满足生理需要:如尿湿、饥饿、箱温是否过高或过低,有无发热或腹胀等不适;其次是满足安全需要;光疗时无依无靠,失去了安全感;再次是满足爱的需要。采用通过听觉和触觉给予安慰,用温和的语言与其说话,并给予躯体的抚触,使患儿感到安全、舒适。对于哭闹剧烈,精神极度疲乏,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可减轻黄疸,减少体力消耗。
        3.3 皮肤护理  入箱前皮肤清洁,剪短指甲,双手戴小手套,注意松紧适度,能容纳一指为宜,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定期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双脚套上袜子,减少与有机玻璃的摩擦,防止皮肤损伤。光疗期间因过热,容易引起红臀,应及时观察患儿尿布有无潮湿及大便污染;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皮肤,防止发生红臀,如发生红臀,可用面棒蘸少量糊状思密达均匀涂抹于臀红部位皮肤上,待干,3-4次/d[3]做好脐部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禁止在患儿身上涂粉剂或油剂,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3.4 加强巡视和观察
        3.4.1 观察眼罩有无脱落及眼罩处皮肤有无擦伤,注意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有无外渗及针尖滑脱情况,并及时处理。
        3.4.2 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  随时观察光疗箱的使用效果,发生报警信号及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保持患儿体温36-37 ℃,及时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的温度,防受凉或发热。由于裸露散热增加,特别是早产儿易致体温过低。足月儿夏天光疗时,也可因热量过高而发热。曾有1例患儿,体温36.5℃,进入光疗箱时,由于当班护士粗心大意,未注意光疗箱玻璃窗的通风,再加上夏季室内温度比较高,新生儿的体温升高至39℃,另一护士巡视时及时发现,汇报医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故光疗时应每1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作好记录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根据体温调节光疗箱温度,同时应保持通风,早产儿需置于暖箱内,以补充额外的热量需求。体温超过38.5℃,应停止光疗。
        3.4.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组织儿科护士认真学习专科护理知识,掌握光疗护理基本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指导于临床,要密切观察黄疸的部位、程度以及变化,光疗前后及过程中注意检测血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的改变,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以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发汗、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嗜睡、腹泻、呕吐、惊厥等,以及患儿大小便的性状、色、次数和量,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3.5 合理喂养 光疗期间应保持水分及营养的供给,护士应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间歇喂养,保持奶量摄入,每2餐喂奶间隙要给水,多喂些糖水,夏天需防止患儿哭闹,大量出汗引起的脱水、发热、酸中毒。不能口服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喂奶后让患儿侧卧,防止误吸造成窒息。
        3.6 蓝光箱的消毒与处理  使用期间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箱内、外,用清水擦拭1边。湿化器水箱用蒸馏水每天更换1次,以免细菌滋生。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日清洗1次。
        3.7 保持灯光及反射板的清洁,并定时更换灯光,如有灰尘会影响光疗效果,每天应清洁灯下及反射板,灯光使用1000h必须更换[1]。在光疗箱旁边悬挂一本登记本,以记录光疗照射时间。
        3.8 出箱  一般采用12-24h才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光疗时间按医嘱执行。一般血清胆红素<171umol/L时停止光疗[1]。
        4  小结
        通过密切观察变化,改进工作方法,满足新生儿需要,合理喂养,做好皮肤护理,能减轻患儿焦虑,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崔焱.儿科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2] 金汉珍,黄德民.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卫生出版社,2002:265-266.
[3] 郭爱梅,曾合.思密达保留灌肠法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