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Visual C++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可视化Visual C++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结合实践很难理解,但可视化课程又有其优势,那就是它在机上实现的效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视化课程教学,可以借助其优势,加强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来体会理解其抽象理论,提高理论认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相互作用,达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可视化课程的目的。
关键词:可视化 面向对象 理论 实践 教学
Visual C++是一门崭新的,用途广泛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它相对Java、Delphi、Visual Basic等语言,学起来要难的多。而在软件开发中,像完成写磁盘和串口访问这样的任务,在实现上又优于其它语言。因此,进入2000年后,才不得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应该对它进行了解和掌握的。80年代出现的C++,促进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广泛流行。Visual C++是在C++的基础上起来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所谓可视化,就是:消息+对象=听得到和看得见。或解释为,人们随意点击屏幕或进行有关行为,就有消息发给机器,机器就能达到人要达到的目的。
Visual C++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操作界面、编程环境、添写代码等较为复杂;与传统课程C语言、C++程序设计相比,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因而其教学思路与方法显然不能采用传统模式。
一、Visual C++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本课程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图形用户界面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并理解面向对象思想在其中的应用,体会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和C++语言、MFC库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其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和研究奠定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
二、Visual C++课程内容要求
课程的具体内容为:windows编程构架,消息响应机制与事件驱动的编程方法,字体和图形的应用,资源文件的结构及其应用,文件的结构及其应用,类库及图形界面组件的应用,基于文档的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掌握应用程序的设计技术。同时,教师整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发展新动向,向学生进行简要介绍,从而发现和引导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在于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等)打下坚实基础。在与科研项目相联系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于软件开发,针对特定问题的核心算法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面向对象技术在计算机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地位,了解面向对象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钻研的习惯。
三、Visual C++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Visual C++课程的特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践环节比例为3:2。
(2)增强实例教学。用颇为生动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数据库应用等,让学生开始就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目前市场需求状况和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用途。
(3)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教材章节顺序及内容的取舍。
(4)新的教学特点是:在教授“理论与技术”时,更注重技术方法的教学。在教授“理论与实践”时,更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可操作性,更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
(5)实行课堂互动教学,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
(6)强调动手实践、大量上机编程。集体安排的上机时间就有7小时/每人每周。
(7)改革考评方式,不搞纸上谈兵,实行机考、机评,考出真本事。
(8)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为教学服务: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与自动批改等。
四、Visual C++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实践
充分利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境。在课堂上采用解析问题、课堂讲解、软件演示、相互提问、课堂讨论和个人观点发表等多种教学方法、与西方式、研究式、案例式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积极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示例性讲解,实施解析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介绍相关知识点,配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节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主动思维,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这样将会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点的印象。在实验室以集中上机等形式组织完整的分析、设计和开发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撰写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用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主要以PPT和程序设计演示形式,同时,在黑板上写出程序设计的思路;对教学资料使用网络进行管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校园网络,提供灵活、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已经制作好的课程要求、电子教案、教学大纲、大纲、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工具平台、习题作业、集中上机内容及要求、典型习题及其解答、、授课视频、网络链接等一系列相关信息都在网络环境中发布,提供免费下载和参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网络资源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以便长期为学生开放,及时更新信息,保证信息可用。
因此,对于刚刚接触Visual C++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教师教学首先应以进入环境、展现实例为重点,让学生开始就有较深的感性认识,颇为生动的图形图像处理编程实例、实用性很强的数据库应用编程实例和多媒体编程实例等;学生不但会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还明确了该课程在以后工作中的用途。从简短的原理性实例到复杂的实用性实例,教师都要耐心地边讲解、边操作,做到由浅入深;再让学生在课内上机时自己做出。不能照本宣科,只讲述大篇理论,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晕头转向,失去学习的信心。要在每章每节,都让学生见到实例,并且这些实例都要与章节中的理性知识密切相连,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材上在“编辑框的基本操作”一节和“静态控件及按钮”一节中,只给出口令设置的对象方法和解释图片控件的属性与风格,没有举出实例来介绍它们的用法,学生感到困惑,无法接受。我们就编制了“口令设置应用程序”和“图片控件应用程序”,给学生一步一步做出来,见到了实际用法和实现的效果,学生也就对教材上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可视化课程中的类与对象本来就是抽象的东西,让学生们没有感性认识,就去接受不容易接受的抽象理论,那必将是难上加难。
可视化课程学习的特点是:书上往往用大量篇幅,来叙述对某个类和某个控件的使用与操作,初学者怎么看也弄不明白,但在机器上,也就是用鼠标的几次点击就完全清楚了。像这样的课程,再照本宣科或过多强调理论,那就没有必要了。
一般说来,学生经过一段实例训练后,就开始入门了。到临近课程结束时,学生通过全心的投入,除课堂外,自行利用实习课和课后自由上机时间,就能作完实例教材中的大部分题目。课程结束后,再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周的,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全部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具有创意型的课题,达到了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目的。
高职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技术的出现是技术内涵的质变,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但是理论技术并不排斥经验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理论技术的,大都是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的。其次,理论技术的应用还会伴随出现新的经验因素,例如:由机控制的自动生产线上,当计算机本身操作出现故障时,人们还要考虑、设计出在几秒钟内,使损失降到最小的保护程序。这就是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经验因素。
我们的可视化教学,应该在学生大致了解本课程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经初步的理论引导后,尽快进入实际操作。通过实例效果的感性认识,再为其中填写的程序代码,查找依据和弄清原理。也就是说,在实例操作过程中,不要个个都要先问个为什么,这样会影响作下一个例子。相反的,例子作多了,经验也就出来了。而有的问题,往往就在下一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好多问题,光看书怎么也弄不明白,而一上机操作就什么都清楚了。这也许就是学习可视化编程语言的一点经验。
五、结束语
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不断升级,市场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培养更多合格的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人才,是我们目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可视化课程,理论知识抽象,不结合实践,初学者难以接受;但它又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它实现的可视化效果和在实际中的重要用途,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容易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只要坚持以实例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来体会、理解其抽象理论,提高理论认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相互作用;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人才。
:
[1]马建红.Visual C++程序设计与软件技术基础.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4月
[2]郑阿齐.Visual C++实用教程.出版社,2002年6月
[3]王 浒.面向新世纪高等职业职业教育的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4]刘惊雷.Visual C++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5]戴光明、李向.Visual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6] 沈大林、杨旭.Visral C++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
[7](日)坂本千寻著,博硕文化 译《Visual C++角色扮演游戏程序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年11月
[8]梁建武.Visual C++程序设计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2006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