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生心理及语文教学中非提问式启发举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缪行皋 唐星页 时间:2010-08-15

摘 要:改革实行到今天,早已在课堂上普遍使用了各种化教学手段,但师生间的交流依然是最重要的。上课时,提问往往成为主要启发手段;评课时,提问也常常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那么是否提问才是启发的主要手段,是否提问式的启发才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渠道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交流 提问式 非提问式 启发


教育改革到今天,使用现代化手段上课已经是司空见惯,多媒体课运用视频、音响等手段,确实起到了传统课无法媲美的效果。但无论如何万变不离其宗,至今为止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考察双边交流的情况——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能否互动……因此评课也往往注重老师的提问数、学生的答题量,以此来衡量学生的思维是否被调动了。所以,提问——尤其是启发式提问,必然成为老师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因为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识记转化到了有意识记阶段,从而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初中生进入职校后尽管实际年龄变化不大,但心理年龄有较大跳跃。他们从无忧无虑的少年学习阶段,到必须为就业准备的职业教育阶段的跨越,必然对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在生理上,他们并没有明显的质变。但在心理上,特别是在换了一个学校、到新的群体中之后,他们中大多数会觉得或者说自以为比过去“成熟”多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不加考虑的表现自己,应该考虑如何表现自己以及表现后的结果和影响等等。这时候的他们会认为:老师一提问就举手发言太幼稚,属于小学生的行为,于是正常的举手发言不幸被贴上了“小儿科”的标签。面对老师的当场提问,他们用矜持、犹豫、观望代替了热烈、冲动、果断。他们宁愿暗自思考,或者交头接耳,却不愿作无把握的发言,也不愿回答虽有把握但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那不能显示自己的智力过人。
一、间接提问
这种方法和课堂直接短兵相接的启发式提问有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准备提问,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课堂分析、讨论,课外练习及测验时使用。
一般来说,职教生虽不愿举手发言,但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却比初中生有所加强,他们虽不愿意在课堂上以临时加入的方式作无把握的发言,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先探索、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作把握较大的发言,以此证明自己掌握了知识,抬升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因此分析题类的思考题是他们所欢迎的。
间接提问中的启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预习与制造争论
职教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布置预习题目不宜停留在生词、段落划分的阶段,最好能设计出打破常规的思考题来进行导读。
比如:如预习《鸿门宴》时,笔者提出:根据文中项羽、刘邦的各自表现,能不能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惯例来衡量他们?你更喜欢或钦佩谁?这样的问题在课后时也可以使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问题一经提出,能为那些肯动脑筋、喜欢争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既然这是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因此双方必然争得面红耳赤。一些同学甚至找来了《鸿门宴》以外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热烈的争论使许多本不喜欢的女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虽没有统一的结论,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这种制造争论的方法,还可以在作文教学和口语训练中使用。
2、课后练习及深层思考
经过教师的分析,然后再做课后练习。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文。练习题布置适当,可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讲完《春蚕》后,笔者让学生思考:老通宝因洋茧击败土茧,盲目仇洋,最终被气病破产;现在许多人走的另一条道:一切以洋人的做法为标准,他们能不能成功?学生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再加上了教师的引导,就能很好的明白了两者之间虽貌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者忽略了外因的影响,后者忘记了内因才是根本。此外,《春蚕》中“蚕养得多,愈好,就愈困难”和现在的农民丰收后的卖粮难、卖瓜难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问题向学生提出后,他们也颇感兴趣。虽然这里面的道理也许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说清,也有些超越语文课文的范围,但把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了一起,符合大语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积极地要向大家讲述说自己家中也遇到过这种事情等,无形中对他们的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锻炼,从整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种种顺势而发的非提问式的启发,不但解决了课本问题,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真切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和对比共用
1、从异中求同
有些作品,外表看来没有联系,若能找出其中的共性进行比较,那么得出的结论能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
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文为例,前者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梦幻想像写法;后者是使用录像式的现场“转播”。两篇文章相距千年,表现手法完全不同,但仔细揣摩,仍可找到共同点:两文均以美景之向往为铺垫,使人产生温馨之感,但最终点明想逃避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梦境、月夜终究非我所属。由此,学生看到了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源远流长,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连绵千年的精神传统,使得我们在分别讲解单篇课文时候提到的主题能够得到了时空上的印证和永恒感,增加说服力和加强学生的印象。
2、由同中求异
启发性语言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解、讲述中同样可以使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效果,而问题对学生来说,激起的是一种被动的思考,非提问式的启发激起的是一种主动的思考。语文教学中异曲同工的一种做法是,通过表面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对比,去找出个中的本质差异,并找出差异的原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板书
教学要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适合学生已有水平的,是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板书的目的是通过概括内容,提炼线索,从而提示学生,让学生留下印象。板书使用恰当,能使学生久久不忘。现在新兴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教学方式,本质上也是板书教学的延伸和丰富化。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结构形式,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有时候,在板书中有意制造错误或遗留,然后纠正,也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印象。如笔者在板书课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开始故意将“唯一”两字漏掉,引起学生注意后,再用红笔补上,接着说明有无“唯一”两字限定,判断句子有何差异,虽然没用启发式提问,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取得了强调的作用。
这种方法亦可在课文练习中使用。如布置学生练习后,教师可在教室内巡回察看,然后选两三个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上黑板演示,通过评议、纠正错误,当一些本来不在乎的学生发现“看看都会,自己一做就错”时候,就会产生比较好的印象,比常规解题效果更好。
四、复述的补充及朗读的多样化
1、复述及补充
丰富的语言信息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多种通道。但内涵的丰富不一定要通过老师一言堂表露无遗。适当的启示,可以为学生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余地。如前所述,职教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我们可适当使用这一优势。通过预习,那些本故事性较强、层次清楚、前后连贯较紧密的课文,诸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等,要求学生离开书本复述,让其他同学寻找遗漏,加以补充。这样,讲者细想慢说;听者步步寻测,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活跃教学,让学生“现身说法”,可激发其他同学模仿、参与的热情,课文的消化更是已在其中了。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吸收教师所讲话语,他会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师讲课中传递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融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甚至会有对教师所讲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进行排斥。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因为职教生学习语文,不是要做大学问,完全可以避免“为考而学”之虞,所以教学应当重在掌握其基本表达方式和精神,对有些课文的讲解,就不必太死扣字词。
2、朗读多样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传统方式不在话下;此外还可选择那些话剧效果较强、对话较多的课文,让多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总之,除了常用的课堂提问式启发外,能起到启发作用的教学方法还很多。除上面介绍的几种外,常用的强调、重复、语调的变化,教师的表情、动作等均可根据职校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如果能合理配合使用,肯定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