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邦炜 时间:2010-09-06

    摘要:宋徽宗系宋神宗第十一子,既非嫡又非长,从政是其所短,书画是其所
长。其兄长宋哲宗因纵欲而早逝,他仰仗其才华与名声,战胜哲宗同母弟简王赵
似,竟君临天下。徽宗继位貌似出自“朝议”,其实走过场而已,所谓“朝议”
最终沦为陷阱。徽宗的公开策立者固然是向太后,其幕后拥立者则很可能是
宦官郝随。至于徽宗的才华与名声,得益于对其青少年时代影响极大的姑父、风
流驸马王诜。一定意义上,似可如是说,徽宗“成也王诜,败也王诜。”
  

  关键词:宋徽宗;宋哲宗;宋神宗向皇后;朝议;郝随;王诜
  
  宋徽宗有家的气质――风流、浪漫、玄想,无政治家的素养――睿智、
务实、果断。阴差阳错,他竟君临天下。徽宗角色错位,对北宋的影响无疑
是负面的,但不能夸大。号称“极盛”的北宋王朝迅疾覆灭,原因相当复杂。从
前有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认为北宋覆灭的原因在于“朝议”不听章□之言,
误立端王赵佶即徽宗为帝。他们如此假设:“设建辟之时,朝议从□,端王不帝
,宋可无败乎!”[1](卷48《建中初政》“张溥曰”)其实,这一角色安排不能
归咎于“朝议”,徽宗之立自有其前因后果。下面的讨论从宋哲宗之死开始。
  一、哲宗纵欲早逝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异母弟,哲宗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
月,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1),兄弟二人年龄相差不到6岁。
在正常情况下,徽宗断无继承哲宗皇位的可能。徽宗继位有一线希望,是由于哲
宗刚满23岁(2)便死去。
  哲宗的病情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
效,遂至弥留。”[2]( 卷7《元符遗制》)所幸,知枢密院事曾布的日记《曾公遗
录》部分保存至今。从中可知,哲宗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
。两宋帝王患性生理与性心理病者,除哲宗而外,至少还有高宗。建炎三年(公
元1129年)二月,金军袭击扬州,高宗夜半仓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
腐”,从此患下性无能症。其后果是丧失生育能力,“后宫皆不孕”。[3]
  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高宗严重得多。其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
[4]( 卷九),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哲宗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
防的夫人亲眼看见: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
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5]哲宗9岁做皇帝,其
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
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哲宗年纪渐大,依
然身不由己。他对其祖母“甚衔之”[6]( 卷127《哲宗朝》),但在行动上不敢为
所欲为。当时人说: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5]大体属
实。元□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
。他立即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
、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
很了解哲宗,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时,为此专门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身之道”、“福寿康宁之术”。[7](卷5)对于这类
忠告,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7](卷63)于是哲宗变本加厉。
“明艳冠后庭”的御侍刘氏“有盛宠”[8]( 卷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与
高太后所立孟皇后争宠。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刘氏取而代之
,正位中宫。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医秦□、孔元、耿
愚束手无策,“深以为忧”。[4](卷9)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当时位号为贤妃的刘皇后虽然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谓邓
王,但两月后便夭折。哲宗撒手人寰,膝下无传宗继位之人。外界早知哲宗性命
难保,他本人则对病情估计不足。哲宗短命,并未留下遗嘱。于是峰回路转,当
时被封为端王的徽宗赵佶继位出现一线希望。
  二、太后“圣意先定”
  端王赵佶继位虽有希望,但这线希望相当渺茫。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
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亻必、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亻
思。5人之中,申王赵亻必年纪最大,但有目疾;简王赵似是哲宗的同母弟,系当
时被尊奉为皇太妃的神宗朱德妃所生。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
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
年长者。简王赵似无疑是一大热门人选。
  至于端王赵佶,系神宗第十一子,宫中尊称“十大王”,是由于“神宗第十
子(仪王赵)伟(3)早世”。[9](卷下)其生母陈氏虽史称神宗钦慈皇后,但
入宫之初,不过御侍而已,生下赵佶后,才母以子贵,先后进封才人、美人,并
已于11年前死去。其钦慈皇后以及太妃、太后等头衔,均为死后多年追尊、追谥
。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可能性极小。
  究竟由谁继位,身为皇太后的神宗向皇后必须面对这道难题。她本人无皇子
,态度较超脱。与英宗高皇后不同,神宗向皇后是个以不贪恋权力闻名的弱女子
,素不过问朝政,决断能力极差。她犹豫不决,只得就近在宫中,与宦官商议。
向太后询问大宦官梁从政,得到的回答是:“第问章□。”向太后“疑之”,怀
疑他交结外朝,再问道:“即忄享言非,奈何?”梁从政说:“□,宰相,其言
安可不从!”两人话不投机,向太后“麾之去”。史称:“初,梁从政给事皇太
妃(即神宗朱德妃)○,阴以简王属章□。”[10]( 卷25元符三年正月)梁从政早
已暗中勾结宰相章□,试图拥立简王。另一大宦官郝随,“本陈太妃(即徽宗生
母)○中旧人”。[9]郝随与端王的关系,和梁从政与简王的关系完全相同。向太
后是否事先咨询过他?郝随是否建议立端王?向太后是否采纳其建议?史籍虽无
记载,但极有可能。下面两点即是其佐证。
  一是郝随素来干预宫廷事务乃至朝政。当年仅位居婕妤的刘皇后不甘屈居于
孟皇后之下,郝随边劝慰边建议:“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
婕妤有也。”[8]( 卷243《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这一主意最终果然奏效。刘
皇后为斗倒孟皇后,“阴造奇语以售谤,内侍郝随、刘友端为之用。”[8]( 卷
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刘皇后一伙诬陷孟皇后厌魅(4),侍御史董敦逸负责录
问此案。他明知这是一桩苦打成招的冤案,“握笔弗忍书。郝随从旁胁之,乃不
敢异。”[8]( 卷355《董敦逸传》)于是孟皇后被废。郝随实属刘皇后争宠获胜的
一大“功臣”,其主意与能量都在梁从政之上。向太后岂有仅询问梁从政,不咨
询郝随之理?即便向太后不问,一向不甘寂寞的郝随势必主动进谏。以其三寸不
烂之舌,自会说动向太后。
  二是徽宗后来百般庇护郝随。郝随不仅是孟皇后冤案的主要制造者之一,而
且是个特大贪污犯。他负责宫中修缮,既浪费:“穷奢极侈,殚工尽巧,以粪土
用邦财,以寇雠用民力”,又贪赃:“不经有司,擅自支费,因缘为奸,乾没无
限,以至内帑珠金,率意取之,并无归着。” [7](卷63)徽宗即位后,御史中丞
席旦等官员纷纷上疏弹劾。徽宗大事化小,称:“彼自乞宫观。”[10]( 卷25元
符三年二月)暂且将郝随调任延福宫使,以平众怒。史称:“内侍郝随娇横,(席
)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8]( 卷347《席旦传》)这一处分实在太轻,给事中
龚原又上疏“论郝随得罪,不得居京师。”[8]( 卷353《龚原传》)然而郝随与徽
宗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知情者“或揣上意且起用”。[8]( 卷328《安焘传》)果
不其然,郝随不久复官,并升任知入内内侍省。席旦、龚原等官员反因弹劾郝随
而遭贬。郝随此后更是有恃无恐,动辄告御状,“泣诉于上”。而徽宗总是“慰
勉之”。[9](卷上)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十月,郝随死,“谥荣恪”,[11]( 
礼58之92) “赠开府仪同三司”。[11]( 仪制13之2)此职乃文臣寄禄官之首阶。
郝随以何功何德享此殊荣,难道仅仅因为他曾侍候徽宗生母?这更让人怀疑郝随
实乃徽宗的幕后拥立者。
  诚然也有反证,即郝随党同章□。史称:“章□专政,结内侍郝随,以固权
宠。刘友端助之,三人凶狡相济。”[11]( 礼53之6)确实,哲宗后期,章□拜相
,“结宦官郝为助”。哲宗的动向由郝随“觇知”,再“密语(章)□”。[11]( 
职官67之9)然而北宋后期,政局变幻莫测,官员翻云覆雨,利益集团不断重组。
官员分道扬镳乃至反目成仇,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在这批变色龙中,以杨畏最
负臭“名”,人称“杨三变”。[8]( 卷355《杨畏传》)徽宗即位后,章□、郝随
处境迥然不同,足见二人已分道扬镳。其原因也许正在于二人拥立对象不同。
向太后询问梁从政后,深感事态之严重。她唯恐发生变故,于正月十三日黎明迅
疾召集宰执大臣商议继位重事,并部署加强都城警戒,要求各地务必保持安定。
向太后在召见大臣之前,已成竹在胸,即所谓“圣意先定,牢不可移”。[12]( 
卷15《入内都押梁从政降官制》)这位弱女子一改优柔寡断的旧习,顿时颇有决断
,固然是形势所逼,或许也与郝随的策划和支持有关。

三、“朝议” 流于形式
  宋徽宗即位的合法依据是宋哲宗《元符遗制》。北宋前七帝的《遗制》至今
仍保留在《宋大诏令集》卷七和《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中。其中,太祖《开
宝遗制》为太宗伪造,或许尚嫌证据欠充足;哲宗《元符遗制》系冒名之作,则
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哲宗《元符遗制》称:“皇弟端王某,先帝之子,朕之爱弟
也,仁孝恭俭,闻于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前人之光,可于柩前即皇帝位。”这
并非哲宗的临终遗言,而是向太后主持下的“朝议”即御前会议所作出的决议。
其草拟者虽然是大臣,实则向太后之意。
  从制度的角度上看,宋代的“朝议”理当受到的肯定。最高统治者
遇到军国重事与烦难问题,往往召集大臣商议,允许自由发表意见,虚心倾听并
加以吸取,以便作出正确决策。“朝议”实可视为古代政治中的政治因素,
专制独裁政治中的自由民主因素,尽管其范围极狭小、程度很有限。然而这次非
常御前会议自有其非常之处,不仅主持者是代行皇权的皇太后,参加者仅宰执大
臣,旁听者只限于宦官,而且完全流于形式。
  “朝议”的经过,当事人曾布在《曾公遗录》卷九中记载较详尽。向太后“
坐帘下,微出声发哭:‘皇帝已弃天下,未有皇子,当如何?’”宰相章□首先
发言,他傲视向太后,“厉声云:‘依礼典律令,简王乃母弟之亲,当立。’”
章□所言虽然并未违背皇位继承原则,但向太后立刻痛加批驳:“申王以下,俱
神宗之子,莫难更分别。”她不愿再听不同意见,迅疾行使其最终决定权:“申
王病眼,次当立端王。”其理由仅仅是哲宗生前曾对她说:“端王有福寿,又仁
孝,不同诸王。”[13]( 卷520元符三年正月己卯)且口说无凭,死无对证,谁也
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向太后陡然如此刚毅果断,为章□所始料不及。他仍不服气
,公然顶撞向太后: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8]( 卷22《徽宗本纪·赞》
)知枢密院事曾布先斥责道:“章忄享,听太后处分。”[8]( 卷471《章□传》)
赓即表白:“章□并不曾与众商量。”尚书左丞蔡卞顺水推舟,连忙表态:“在
皇太后圣旨。”中书侍郎许将“亦唯唯”,章□“色沮”。[14]( 下编卷18《章
丞相□传》)于是,皇位由端王赵佶继承成为决议。
  可见,这次御前会议堪称古代专制极权政治制度下所谓“民主”的典型。向
太后视宰执为玩具,将“朝议”当儿戏。立端王为皇帝,事前早已定案,召集御
前会议,走走过场而已。史称:“皇太后决策立端王”,[8]( 卷471《章□传》)
记述准确无误。如果说这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作出的非常错误的决定,那么责任不
在“朝议”,而在一时皇权在握的向太后。章忄享所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
天下”,虽然被历史所证实,但他本人后来为这句大实话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
这次御前会议最终沦为政治陷阱。
  四、徽宗故作姿态
  立端王赵佶为帝的决议形成后,向太后召端王入宫,他当天居然“请假”,
一再宣召,许久未至。端王终于入宫,他一再谦让:“申王,兄也。”向太后再
三开导:“申王有疾,王次当立,王不须辞。” 宰执大臣好言相劝:“天命所属
,大王当上为宗庙社稷大计,不当辞。”年届18岁的端王才被推上皇帝宝座,史
称宋徽宗。他再三恳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先拒绝:“皇帝年长、聪
明,不须更如此”,后勉从其请。徽宗吩咐宰执:“遗制未下,可添入。”宰执
盛赞徽宗:“陛下圣德,谦挹如此。”[13]( 卷520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并召翰林
学士承旨蔡京据此撰就所谓哲宗《元符遗制》。难道徽宗做皇帝果真出于迫不得
已吗?从事前事后的种种迹象看,他“心独自负”[15](卷3),并无自知之明,对
于皇位觊觎已久,谦让无非是故作姿态而已。
  事前,徽宗大造舆论。其主要佐证有三,一是哲宗在其皇子即邓王夭折后,
派宦官前往泰州(江苏今市)天庆观,求嗣于有“神翁”之称的道士徐守真(一
作徐守信)。徐守真说:“上天已降嗣矣。”哲宗不解其意,“再三遣使迫询其
故,即大书‘吉人’二字上之”。[15](卷1)徽宗名佶,拆开即是“吉人”二字。
二是开肆于开封相国寺的算命先生陈彦号称“谈禄命如神”,徽宗急于得知自己
的命运,“令人持生平密问之”。陈彦断言此“大横之兆,且云事应在两月后。
” 所谓“大横之兆”,即“天子之命”。[16]( 卷6《卖卦陈》)三是徽宗“为端
王,尝退朝”,方技之士郭天信“密遮白曰:‘王当有天下。’”[8]( 卷462《
郭天信传》)此外,如当时每逢朝会,负责巡视队列的官员总是高呼:“端笏立”
;[17](卷1)宫中建一堂,哲宗取名为“迎端”。所有这些“端”字统统与端王挂
钩,被解释为“迎事端而治之”。[18]( 前集《迎曙》)当时人说:徽宗“时多征
兆,心独自负”。[15]( 卷3)这些所谓“征兆”,有的固然是徽宗即位后人们的
附会,有的则是徽宗通过其左右、亲近人等为其君临天下制造舆论。于是哲宗晚
年,徽宗理当继位的呼声颇高。
  事后,徽宗论功行赏。徐守真因书“吉人”二字,被“召至都下”,徽宗“
用太宗见陈抟故事,御绦褐,即便殿,以宾礼接之。”[9](卷下)徐守真不久死去
,徽宗“赐大中大夫,给葬用四品礼”。[19]( 卷37《徐守信传》)陈彦因算命有
功,徽宗“初欲官以京秩,继乃补西班,积官至节钺。” [16]( 卷6《卖卦陈》)
所谓“节钺”,即节度使。郭天信因曾预言“王当有天下”而“得亲匿,不数年
,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政和初,拜定武军节度使、礻右神观使,
颇与闻外朝政事。”“其子中复为○门通事舍人,许陪进士径试大廷,擢秘书省
校书郎。”[8]( 卷462《郭天信传》)曾布更是“以定策功”[14]( 下编卷20《曾
文肃公布传》),于当年十月拜相,并在制词中备受褒奖:“肆朕纂临之始,大嘉
翼戴之劳。”[20]( 卷11)而梁从政则被贬职,其罪名是:“某受国厚恩,弗图忠
报。方哲宗升遐之始,皇太后深念大计,召尔询焉。尔乃佐佑章□,请听其语。
向非圣意先定,牢不可移,则□之所以异意者,将尔而售也。”章□所说实话: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更是被徽宗视为“奸言”,始终怀恨在心。章□于
当年九月罢相,此后一贬再贬,并死于贬所。其主要罪状之一便是:“方先帝奄
弃天下,中外震惊。乃复于定策之际,心怀异志,独倡奸言。”[20](卷11)章□
与其当年的同党郝随,这时的处境实有天壤之别。徽宗奖惩如此分明,更是其推
辞皇位并非真情实意的明证。五、一对风流才子
  徽宗战胜简王而君临天下,固然仰仗于向太后,也由于他本人早已声名远播
。徽宗的名气并非出自所谓“仁孝”,而是由于才华。而其名气与才华得益于其
姑父王诜之处颇多。王诜对青少年时代的徽宗影响极大,他们二人实可称为一对
风流才子。
  有关徽宗才华出众的记载俯拾即是,其中不乏吹捧之词。如蔡○《铁围山丛
谈》卷一曰:“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礻右陵(即徽宗)在藩邸时玩好不凡,
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当绍圣、元符间,年始十六七,盛名圣
誉布在人间,识者已疑其当璧矣。”蔡○《北狩行录》云:徽宗“天资好学,经
传无不究览,尤精于班史,下笔洒洒,有西汉之风。”所谓“好学,经传无不究
览”,肯定是假话。如孔子《春秋》一书,徽宗是在被金军俘虏北上后,穷极无
聊,才“试取一观之”。他读后感叹道:“比取《春秋》读之,始知宣圣之深意
,恨见此书之晚。自是披览不倦,凡理乱兴废之迹,贤君忠臣之行,莫不采摭其
华实,探其源流,钩纂枢要而编节之。”[21]亲王未曾读《春秋》,这在传统时
代实属奇闻。仅由此也可见,当时普遍认为有益于治道的经史非徽宗所好,他早
年无非是个“多嗜富贵”的花花太岁而已。其爱好在于当时被视为“雕虫小技”
的,其才华主要表现在书画方面。汤○《画鉴》称:“徽宗性嗜画,作花鸟
、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历代帝王画者,至徽宗
可谓尽意。”这类记载大体属实,并为人所熟知。
  徽宗的画艺乃至于名气,都与王诜、赵令穰等人颇有关联。蔡☆《铁围山丛
谈》卷一曰:徽宗"初与王晋卿诜、宗室赵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作文词,
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礻右陵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其《国史后
补》云:徽宗"在潜藩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
王。又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令穰游。二人者,有时名。由是上望誉闻于中外。" 
[22](卷128《花石纲》) 当时任端王府内知客的吴元瑜同王、赵两人一样,都是
名重一时的大书画家。吴"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后人不知,往
往谓礻右陵画本崔白,书学薛稷",[15](卷1)其实是受吴元瑜影响。
  在王、赵、吴三人当中,以王诜与徽宗关系最密切,徽宗受其影响亦最大。
此人字晋卿,系北宋初年大将王全斌之后、北宋中期将领王凯之孙,娶英宗第二
女、神宗之妹蜀国公主为妻。[23]他出身富贵之家,贵公子气十足,视官职如草
芥,戏弄一切,风流蕴藉,能文会诗,喜文士,好交游,与苏轼、苏辙、黄庭坚
、秦观、晁补之、张耒、米芾、李公麟等名流均很有交情。论年龄,王诜比徽宗
大30多岁;讲辈份,他是徽宗的姑父。王诜与徽宗过从甚密,徽宗后来的亲信
高俅便是当年从王诜处要来的。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8记载,"高俅者,本
东坡先生小史","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礻右陵为
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王诜赠端王篦刀,派高俅奉上,"值
王在园中蹴鞠",于是两人"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端王派人传语王诜:"既
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仅由此亦可见,两人关系之深。画家韩拙则由
王诜主动向徽宗推荐。据当时人张怀记述:绍圣年间,韩拙"至都下进艺,为都尉
王晋所惬,荐于今圣国邸。继而上登宝座,授翰林书艺局祗候,累迁为直长秘书
待诏,今已授忠训郎。"[24](后序)
  王诜其人有三大突出之处。一是善画。王诜所画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
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无不造妙,皆为词人墨客难状之景。二是豪侈。王
诜作为驸马,他的宅第系神宗所赐,有园林之胜,宅内专建一堂名"宝绘",藏古
今法书名画。苏辙在《王诜都尉宝绘堂词》中描述道:"侯家玉食绣罗裳,弹丝吹
竹喧洞房。哀歌妙舞奉清觞,白日一饱万事忘。...... 朱门甲第临康庄,生长介
胄羞膏粱。四方宾客坐华堂,何用为乐非笙簧。 锦囊犀轴堆象床,竿叉连幅翻云
光。手披横素风习扬,长林巨石插雕梁。清江白浪吹粉墙,异花没骨朝露香。鸷
禽猛兽舌○张,腾踏○腰联○○。......"[25](卷7)从中不难看出,王诜生活十
分豪华,并爱好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三是好色。王诜"不矜细行",生活相当浪
荡。他除有妾8人而外,宅第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他
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因"携妾出城"[11](帝系8之51) 而受处分。
此后仍不检点,其妻号称"性不妒忌"[8](卷248《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传》) ,但
内心十分痛楚,年仅30岁即抑郁而死。王诜因此在次年七月被贬往外地,神宗
亲笔写下手诏,斥责王诜:"内则朋淫纵欲而失行,外则狎邪罔上而不忠。"[26](
卷12) 所谓"朋淫",即群聚作荒淫玩乐之事。神宗死后,王诜还朝,依旧"朋淫"
。元符二年闰九月,又因"隐匿妇人刘氏"[11] (帝系8之54)而被罚铜30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不难发现,徽宗酷似王诜。不仅“所好者古器、
山石”,而且“颇好驯养禽兽以供玩”[27](卷10) ,与王诜惟妙惟肖。徽宗当年
一小青年而已,但与王诜一样,姬妾成群,其中一名姓彭。据王明清《挥麈录》
后录卷四记载,“礻右陵在端邸,有妾彭者,稍惠黠,上怜之。小故出嫁,为都
人聂氏妇。上即位,颇思焉,复召入禁中。以其尝为民妻,无所称,但以彭婆目
之,或呼为聂婆婆,其实未有年也。恩幸一时,举无与比。父党夫族,颇招权,顾
金钱。士大夫亦有登门而进者。”徽宗当时是否是王诜“朋淫”即淫秽团伙中的
一员,亦未可知。赵佶受其姑父王诜之大,显而易见。
  徽宗与王诜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的角色安排不同,人们的角色期待不同,因
而两人的命运也不同。王诜这位浪荡驸马虽曾任职,多属虚衔,并未从政,
“白日一饱万事忘”,潜心于绘画。人们对他的角色期待,无非是个画家而已,
生活豪侈之类属于“细行”。王诜在美术史上留下的是美名,《文物》杂志1961
年在其925岁诞辰时,推出专辑以示纪念。徽宗则由花花太岁一跃而为风流天子,
他豪侈放荡的禀性与最高统治权力相结合而恶性,干出了“宫新延福,山成
万岁,花石应奉”[1](卷50《花石纲之役》“张溥曰”)等坏事蠢事,坑害民众,
危害社会。历史准确地将他定位为亡国昏君。一定意义上,似可如是说,宋徽宗
“成也王诜,败也王诜”。
  (原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注释:
(1)《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载:徽宗“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
(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其实,他的生日原本为五月五日。周密《癸辛杂识》
后集《五月五日生》称:“五月五日生子,俗忌之。”“徽宗亦以五月五日生,
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2)本文中的年龄均为实足年龄。
(3)"伟"原作“俊”,误。
(4) 所谓“厌魅”,即用迷信的方法祈祷鬼神或诅咒他人。《宋刑统》卷18《贼
盗律·造畜蛊毒》规定:“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咒诅,欲以杀人者
,各以谋杀论,减二等。”(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1]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朝野遗纪[m].《说库》[z].上海:文明书局,1915.
[4]曾布.曾公遗录[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5]李廌.师友谈记[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6]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陆游.家世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1]《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
[12]邹浩.道乡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杜大○.名臣碑传琬琰集[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
馆,1983.
[15]蔡○.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周○.清波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何☆.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蔡□.北狩行录[m].丛书集成初编[z].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5.
[22]杨仲良.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宛委别藏[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
印,1985.
[23]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a].宋史研究集第5辑[c].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
会,1970.
[24]韩拙.韩氏山水纯全集[m]. 丛书集成初编[z].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5.
[25]苏辙.栾城集[m].四部备要[z].上海:中华书局,1936
[26]宣和画谱[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7]岳珂.○史[m].卷10.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8]文物(北京),1961,(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