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性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几个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虎 马辉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综合性高校的设计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大部分学校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文章就如何办好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了探索。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招生模式 培养目标 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中的一项重要领域,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专业方向种类较多。20世纪著名的家、美学家乔治·卢卡齐说:“艺术教育的核心之点是人,是在同世界和环境打交道时塑造的自我的人。”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是单纯地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其吸收,一味地强调自身的艺术塑造,而完全忽略了市场因素的存在。同时单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只是造成人才能力的匮乏。综合性高校中,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现象表现得最为突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的,至于其实际意义,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现行模式不能有效选拔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高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是从招生录取开始的,大部分综合性院校都是以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能力来判定学生的优劣,并逐渐形成了内容的一体化。而西方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对这套理论提出了质疑、批评,我们却把它引入到了课堂教学。在欧洲,艺术类考生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学科考生的文化科目的标准是相同的,再加上独有的艺术天赋,艺术类考生才能考上艺术类院校。其实际意义是通过对文学知识的掌握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出,对于文化知识结构的要求是进行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招生模式,不能一味地去照搬国外,应该根据本民族的教育现状、国家教育体制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招生给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综合性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而且设立了多种学科门类。但是,由于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及需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是就业难、分配难。从艺术设计市场的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尤其对于有着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的学生较为看重。但是,由于学校自身的教育特点与市场的严重背离,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综合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艺术设计门类,因此,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按照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独立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即仍未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环境中成长,并伴随着我国市场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其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结构、教学管理、专业实践等方面始终贯穿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也就是说,教学体系的构成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准确性,要突出本专业的特色。然而,大部分综合性高校中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只是将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模式直接拿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素质,也不考虑市场的发展规律,盲目地照搬,其后果可想而知。   设计专业具有专业性和市场性共存的特征,其教学、科研的成果始终是围绕社会实践展开的。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市场的变化为中心,教学体系的构成要反映市场的发展特点。综合性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时,还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基本构成情况。自1998年扩招以来,考入综合性院校的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课水平较差,尤其是外语能力;二是专业基础素质一般;三是喜欢美术、设计的考生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前对艺术设计一无所知。从这三点来看,如何恰当地给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准确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培养没有形成教学和实践的一体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过渡阶段。
  为了确保教学研究向工程实践转化,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规则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而且要具备两方面的实用功能:一是要加强理论教学的可视性。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的训练是以实际动手为主,讲解为辅。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地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要真正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讲解、实验一体化。二是要体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能力,更要符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因此,实习基地的另一种教学形式是建造实际工程模拟现场,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工作环境,其内容大致按照的运行模式来制定。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性高校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艺术设计教育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关键是如何在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突破原来的体制,打破旧观念的束缚,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办学思路,营造一种既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又体现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现行模式,这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
  [1]林家阳、席田鹿《对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思考》,原载于《美苑》,2004年第1期。
  [2]刘源《选择的自由与适度过程》,原载于《美术大观》,2006年第7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