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天人合一”之精神内涵
内容摘要:“人”与“天”相会相融反馈互动形成了一种生机勃勃、动静有序的生命韵律。画家在“天”——的大化流行中认识、体验“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精神(庄子语),而天地之大美也因画家的体验、创作而以意象显现、澄明出来,成为审美的存在,从而实现着人与天的合一,诉说着山水画家的天人恋情。
关 键 词:山水画 “天人合一” “自然”审美关系
《周易》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周易之卦,乃尽意之象也。尽意之象,乃尽天意、地意、人意之象也。故《周易》又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三才即天地人也。天意有阴阳,地意有柔刚,人意有仁义。
意象,意之象也,有意之象也。凡象皆有意。
画是“意象”型艺术之首,这确与西方重“形象”之画派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家、道家、释家都有“天人合一”的共同内涵。在这种“天人合一”精神的浸润、陶冶下的中国画家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种浓厚、深远、真挚、素朴的天人恋情。诗人如此,乐者如此,画家亦然。但从这种“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考察和比较一下,中西方艺术家在看待人与物的关系上是不同的。西方在古希腊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下,西方人的宇宙观乃是二元分立的。西方艺术家往往是以的理智眼光来看待外物,从而一方面是外在的物理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内在的心理世界。正是这种心物(天人)分立决定了西方艺术家和外物常常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宗白华说,西方艺术家“是自觉地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西洋画家虽然是爱自然、陶醉于色相,然终不能与自然冥合于一,而拿一种对立的抗争的眼光正视世界。”相反,在先秦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视万物及人和物为一体同气的宇宙观。从天的自然含义方面说,人与自然的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互相包容的思想。如《庄子·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灵台”即心,这是讲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礼记·礼运》篇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端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据此而提出的人“为行之秀,实天地之心”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发挥。在自然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后,这一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更深入的表现。晋宋时期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而有灵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渗透在当时人的美感中。晋宋人在大自然美的欣赏中所渗透的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意识,和传统美学的思想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以及时代所充斥的玄学及佛学风尚,都是分不开的。
谢赫“六法”讲“气韵生机”,正是指“人”与“天”相会相融反馈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生机勃勃、动静有序的生命韵律。画家在“天”——自然的大化流行中认识、体验“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精神(庄子语),而天地之大美也,因画家的体验、创作而以艺术意象显现、澄明出来,成为审美的存在,从而实现着人与天的合一,诉说着中国山水画家与艺术家的天人恋情。
几年前,一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联合写信告联合国以及全人类,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说人类世界要想得救,必须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中汲取营养,当然也包括与天人合一精神一致的中国道德观之精华,这是颇有见地的。这不仅是因为它针对当代物质欲望无节制的膨胀、追求所造成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的堕落、滑坡、崩溃,更因为它还针对天人生态环境关系的极大破坏给人类整体生存所造成的灭亡危机。因此,当代中国画,特别是能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画就不仅依然存在着一般艺术的审美意义,而且更有了一种时代所需要的启迪人们重新发现、热爱、敬仰、关怀“自然”——“天”的生命存在,与可挖掘具有全人类新生态艺术文明持续发展的价值。
:
[1]《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著 第一、三卷 齐鲁书社 1987年7月第1版
[2]《中国古代画论》潘运告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3]《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4]《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上下两册 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