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农丕确 时间:2015-01-02
  2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2.1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要突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相关的项目资金投放。二是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重点是培植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民获得金融资金的渠道。三是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比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据统计,2005年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使7亿多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10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种粮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大约55亿元。国家通过对税费改革的这些有益探索,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明显增收。
  2.2保障农民的平等权
  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牺牲农民的权利为代价的,这样不仅阻碍人口的正常迁移、资金的合理流动,而且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初始机会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必须是统一的市场。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社会福利方面的排他性政策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发生分离。只有通过配套改革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把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用于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就能够结束目前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3创新产业结构制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优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而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和农村总体上还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掘农村市场,利用农村资源,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步伐。
  2.4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5 %左右,有将近30 %左右的农民为文盲和半文盲。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刻不容缓。一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准备大量后备人才。二要加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为现阶段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3参考文献
  [1] 徐贻军.湖南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2] 刘正中.土地流转应坚持量质并举[J].农村经营管理,2008(3):38.
  [3] 王庆,李辉,赵颖,等.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2):17-21.
  [4] 易文彬,龙志群.也谈“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5):17-20.
  [5] 王尤贵,李颖,李专.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8(2):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