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静 刘振东 廖倩 时间:2015-01-02
  摘要阐述了我国生态农业研究概况,概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研究概况;特点;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投入水平、科技水平等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1]。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我国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生态农业,在学术界得到了接受,并对生态农业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模式和技术3个方面。
  1.1宏观战略研究
  最早的宏观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以及技术体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途径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经过学者的讨论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首先,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漠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化、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应对加入WTO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2]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其次,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追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与经济高度协调的生产体系,是综合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再次,生态农业评价体系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和手段。目前主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农业的效果等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已经能够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最广泛的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最后,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向发展。
  1.2生态农业模式
  一是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二是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三是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