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轩永红 时间:2015-01-02

  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田间症状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田间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技术
  
  玉米粗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1]。近年,周口市部分早播玉米田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严重,一般田块减产10%~30%,重发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
  1田间症状
  多出现在六至七叶期,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并在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出现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后变黑褐色,用手触摸时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发病后的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一般病株高度只有健株的1/3~1/2。叶片密集,顶端簇生,叶片厚硬僵直,浓绿。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很容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一般能结果穗,但果穗小,花丝不发达,结实率很低,雄穗轴短,常半包在喇叭口内不能全部抽出。重病株雌穗、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可抽出,但分枝极少,常提前枯死[2]。
  2影响因素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病毒侵染引起,该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摩擦、土壤、种子等均不能传毒。灰飞虱迁飞盛期与玉米生育期(五叶前期)吻合,也就是与玉米感染玉米粗缩病的时期吻合,病害发生重;吻合程度低,发生轻;吻合期越长,迁入的虫量越多,病害发生越重。玉米的播种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关系大,玉米五叶前期若能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则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小麦-玉米轮作套种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起到了衔接作用,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田迁飞到玉米田传毒,小麦-玉米轮作田发生危害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大,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数量增多,增加了带毒介体的绝对数量,病害发生危害程度加大[3]。田间管理粗放,主要是田间地头杂草多,环境条件利于传毒介体昆虫的发生繁殖,致使杂草多,幼苗弱,灰飞虱数量大,毒源量大,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精耕细作田块发生轻。据调查,不同品种间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差异大,掖单2号、掖单1号感染率高、发生重,病株率可达50%以上。
  3防治技术
  3.1加强监测和预报,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与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根据近年调查,相邻田块间品种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郁青1号、临奥1号、郑单958、掖单1号、掖单2号等品种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在5%~10%,重者达50%以上;而农大系列品种发病较轻,病株率在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