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水质调控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学林 沈勤 时间:2015-01-02
  3.2变化规律
  分子态氨(NH3)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强的毒性,可抑制其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鱼病。氨氮的含量,随水温与pH值而改变。水温升高时,氨增加,pH值愈大,氨愈多。大多数养殖鱼类对NH3耐受水平,在短时间内为0.6~2.0 mg/L,但达到0.1~0.3 mg/L,已经可使鱼产生应激反应。
  3.3防止措施
  防止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的措施有:一是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二是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三是选择合适的饵料,合理投饵,避免饵料浪费和残饵积累、腐败变质,引起水质恶化;四是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经常开动增氧机,促进饵料的自然转化,减少积累;五是养殖中后期,使用适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六是为了防止养殖水域中的非离子氨过高,除了要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外,还要及时清理排除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等[3]。
  4亚硝酸盐
  4.1来源及危害
  亚硝酸盐同样是引发鱼病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氨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到阻碍,中间产物的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一般称为“褐血病”。此外,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亚硝酸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虾类往往出现厌食的现象。一般应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 mg/L以下。
  4.2防止措施
  防止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的措施有:一是排换水,最好是排底水、污水,主要是降低亚硝酸盐浓度和排出部分垃圾;二是定期清除池底的淤泥,减少池中的有机物,从而也减少了有机物分解产生氨后而形成的亚硝酸盐,特别对在黑土、草炭土上修建的鱼池,更要注重清淤改造;三是合理使用增氧机,不能单纯把它当成“救鱼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可以使水体中的游离氨态氮释放出来,减少产生亚硝酸盐的因素;四是选择利用率较高的环保型饲料,降低饲料系数,减少废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水质;五是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4]。
  
  5参考文献
  [1] 文乐元,肖光明,王锡荣.淡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湖南农业,2008(7):16,17.
  [2] 刘庆营,李之江.养殖池水质调控小技巧[J].渔业致富指南,2007(11):34.
  [3] 梁瑞青.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农业知识:增收致富,2006(9):13-14.
  [4] 王松刚,邹勇.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科学养鱼,2006(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