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地区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龙胜锦 时间:2015-01-02
  (5)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可减少相对侵染几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
  2.2化学防治
  (1)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35%稻拌成、5%锐劲特、25%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控制秧苗早期灰飞虱传毒。
  (2)策略性防治。做好田边、沟边杂草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4]。
  (3)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杂交水稻秧苗二至七叶期是灰飞虱传毒的关键期,做好秧苗期和大田初期治虱防矮是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据调查,在水稻秧苗五叶期前后施药防治2次,时间间隔5~7 d,效果很好。移栽返青后,一般在栽后7~10 d,再施1次药防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大发生危害。
  (4)药剂防治技术。选准药剂,用足药量,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不同药剂配方交替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选择持效性较好的5%锐劲特、25%噻嗪酮、20%啶虫脒、25%吡虫啉(博得、先净)等,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48%新一佳、40%新农宝)、异丙威、仲丁威、混灭威、敌敌畏等结合使用。确立以秧苗二至六叶期为重点、大田初期为补充的防治适期,并适当提高使用剂量。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常发区,在治虱防病时,选用菌克毒克等病毒钝化剂预防1~2次,可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减轻发病危害程度。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并注意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的安全使用。改进防治次数,在发病流行区增加防治次数,凡每次防治后其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需继续进行防治。为了有效控制发病流行,应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连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2.3 补救措施
  (1)为防止该病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移栽时在正常的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一定数量的秧苗,以备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时补秧苗,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 d内及时拔除病株,并从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的秧苗拔除,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如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 d内,大田没有发生黑条矮缩病,也要将预插在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的秧苗拔除,以利正常移栽稻株的生长发育。
  (2)在移栽时没有预插秧苗的田块,及时去蘖补栽是应急补救的重要措施,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 d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取出一半分蘖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他照常管理。在已见较重发病的情况下,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3参考文献
  [1] 刘彩霞,马宁,杨国兆.泗阳县水稻黑条矮缩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78,184.
  [2] 吴涛,冯锦刚,邹游,等.荆州市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防治方法[J].湖北植保,2010(1):21.
  [3] 秦龙,沈会生,吕宏飞,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9(6):130-131.
  [4] 杨杰,王军,周彤,等.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RT-PCR分析和快速控制[J].华北农学报,2008(6):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