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管理规划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谈丽萍 时间:2015-01-02
  4.1.4开展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遭易受病虫侵害,容易造成树木死亡。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推广和采用以低毒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为主、定期检查、适时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注意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等措施,开展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强树势。
  4.1.5整形修剪。对于一般古树,可将弱枝进行缩剪或是锯去枯死枝,改变根冠比,集中供应养分,有利于发出新枝。对特别珍贵的古树,应少整枝,少短截,以轻剪、疏剪为主,基本保持原有的树形[3]。
  4.1.6促进新根发育。对已经木质化的支撑根、侧根一般应在树冠垂直投影的内侧30~60cm范围内,通过断根的方法刺激新根的发育和生长。断根要分2~3年进行,挖槽通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部分断根的作用。断根时尽量保留粗大的支撑根,并在断根处喷洒根部生长素。
  4.1.7树体的保护与修补。古树的树干和树枝上,往往因病虫害、冻害、机械损伤等造成伤口,这些伤口如果不及时保护、治疗、修补,经长期雨水的侵蚀和病菌寄生,易使内部腐烂形成树洞。树体上已经造成的伤口,应该早治,防止扩大。首先应对伤口表面进行处理。将伤口削平,除去腐烂病变部分,然后进行消毒,可选用石硫合剂原液对伤口进行涂抹。涂抹后在伤口处涂上保护剂,保护剂应选用容易涂抹、粘着性好、受热不融化、不透雨水、不腐蚀树体组织,同时又具有防腐消毒作用的溶剂,常用的除专用伤口保护剂外,还可使用油漆等。对因树体衰老而引起的树体倾斜则需要用它物支撑。支柱可采用金属、木桩等材料,支柱应有坚固的基础,上端与大树相接处应有适当形状的托杆和托碗,并添加软垫,以免损伤树皮。设立支柱时还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相适宜。
  4.1.8设避雷针。对高大的古树应加避雷针。如遭遇雷击,应及时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并堵好树洞。
  4.2保护古树名木的管理规划
  4.2.1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全面系统地查清古树名木的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实地对照古树名木纸质档案,进行比对、实测、拍照,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对确认的古树名木,要设置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对古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4.2.2加强地方立法,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目前,我国古树名木保护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规则,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保护古树名木的地方性条例,实行专业养护部门和单位、个人共同保护管理的措施,为古树名木保护确立法律保障。要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保持严打态势,严密防范各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活动。
  4.2.3广开渠道,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投入。当前,古树名木的保护资金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不足使古树的日常管理、防虫、施肥等措施不能及时实施。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的投入,在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应鼓励非国有经济及个人认养古树名木,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4.2.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让公民了解古树名木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才能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的保护。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公民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4]。
  4.2.5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古树名木不要随便搬迁,也不应在古树名木周围修建房屋、挖土,架设电线,倾倒废土、垃圾及污水等,以免改变和破坏古树名木生长的原有生态环境。
  4.2.6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按照“统一管理、分级养护”的原则,与权属单位签订认养责任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管护单位及管护人的管护责任,对古树名木时时实施监管保护。在农村要强化各村林业员对所在村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责任。
  4.2.7加强对管护单位管护人的技术培训。各级政府、绿化办、林业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应真正担负起保护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职能,定期举办保护古树名木的技术培训,提高管护单位和管护人的业务水平。
  5小结
  保护好古树名木,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的要求,更是保存城乡历史和科研物种的应做之举。所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城乡现存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制定其保护管理规划,将有利于在科学和法律支持下对城乡的古树名木实施更有效的保护。
  6参考文献
  [1] 周晶,马小琳,王珍华.济南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J].园林科技,2006(3):14-15.
  [2] 陆安忠.南汇区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J].上海农业科学,2005(2):31-33.
  [3] 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沛琼.深圳特区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J].广东园林,1998(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