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岗生 时间:2014-06-25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会需求、政策基础、理论与实践基础、思想基础、馆藏、技术、人才等7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简要列举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校图书馆;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能否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专业人才等优势,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服务新农村建设,正成为图书馆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试以河池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
  
  1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 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信息鸿沟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以河池学院的所在地宜州市为例。宜州市辖7镇9乡,人口62万。市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乡镇图书馆(室)藏书12.5万册,总计藏书22.5万册,全市人均图书0.36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指标。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单调,一些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精神空虚,除了外出打工便无所事事,聚众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抬头,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河池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宜州市办学多年,地方根基深厚。河池学院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有着地方公共图书馆不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宜州市的建设,发挥自身的教育与情报服务职能,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1.2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080余所高校图书馆总共拥有藏书超过6亿册,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然而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文献利用率一般仅为40%~50%,有的馆甚至低于40%,有近半数的馆藏文献仍处于闲置状态。以河池学院图书馆为例,全馆拥有60万册纸质图书,45万册电子图书,1800余种中外文期刊,6500名各类读者,年借书量多年徘徊在25万册次上下,馆藏资源利用率仅为41.6%。高校图书馆大量馆藏的闲置是社会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2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
  客观需求的存在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由于县、乡两级财政有限,投入较少,且多为一次性投入,导致文化站、图书馆(室)等农村文化设施落后,运转困难。以宜州市洛西镇文化站为例,在政府一次性投入购置藏书3万册后,除“四报两刊”外,图书室多年未增添新图书。虽然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完全奏效,需要城市各级文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投资、义务服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参与,以社会合力去改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因此,从社会需求来看,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等城市文化机构的参与有着迫切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