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系流浅谈杜会诚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素霞 时间:2014-06-25
   2005年底,上海普陀区就首次“放漂”了2万余册图书,据普陀区图书馆对漂流图书的跟踪调查,目前的循环率仅为30%,而另七成漂流书抑或暂时搁浅,抑或永远销声匿迹。在成都、南京等地,参与漂流的图书大多“遭遇不测”,不冀而飞。而武汉市图书馆迄今为止共放漂了400木图书,在“漂”了近半年后,只有20本尚知去处,其他的均下落不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图书漂流”在给广大书友提供诸多新鲜感和便利的同时,图书漂流活动这几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图书在“漂流”中越来越少,“回漂率”低成为“图书漂流”发展的致命障碍,其活动的开展远没有欧美火爆。
  3“回漂率”折射出来的社会诚信问题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民无信不立。’,唐代诗人李白也有祟尚诚信的诗句:“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几千年来,曾子以信教子、公沙穆卖猪、商鞍立木树信、刘备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等关于诚信的故事就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即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仍然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取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由此可见,“诚实守信”依然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
    面对武汉市图书馆一楼自习室的一个“图书漂流”站点内空荡荡的书架,我们可以想象为,也许读者认为在图书漂流网站上注册比较繁琐,就没有上网注册;也许是读完之后忘记了它是漂书又束之高阁;也许是对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据为了己有;也许是随意送给了朋友……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图书“回漂率”低,都凸现出了部分人诚信和社会公德的缺失。
    图书漂流活动有个口号“读我,给我自由”。人们每读过一本放漂的图书,请一定让一本木好书开始新的旅行。放图书自由,是在为更多人提供阅读书籍的机会,好书在读者中广为流传,令知识与关爱再次漂流,让书籍传递文明,传递诚信,传递和谐,让读者懂得诚信读书,这才是图书漂流活动的最终日的。同时,每次放漂图书又都是给人做个诚信人的机会。
    应该说、一本小小的漂流图书,它折射出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分享,更是对阅读者诚信公德的考验。它不仅仅是气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图书漂流.华的是信任:传递的是称重、同时,漂流的不仅是书香,还有公德和信任。作为一个真诚的人,如果参与了图书漂流活动,就应该遵从其规则,在每看完一本漂书后.都会负责任地把书传递给下一位读者,使图书漂流得以继续。只有这样,在图书漂流过程中形成的新规则,才会在一部分群体中形成一种力量,只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群体出现,才会让整个社会渐渐把遵守规则、自我监督变成一种习以为常漪遵纪守法、维护共同利益为生活圭桌。这种潜移默化,在中国社会重建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进程中,或许将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这也正是我们建设诚信社会的需要。
    武汉市图书馆有关负责人面对“漂流”站现在已无一本书的状况,仍然表示要继续筹集图书,将“图书漂流”活动坚持开展下去,以此促进城市文明和社会诚信的提升。我想他们为营造和谐与诚信而做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漂流”活动会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与认同,它一定会成为一条流淌着文化和文明的河流,流遍中国的每个角落。相信图书漂流一定会走出尴尬!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