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家理 王昌祥 张红 时间:2010-08-11

  [摘要] 用视角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本质上与当代先进文化具有同一性;在价值意识构成上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价值关系;价值本质;价值意识构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1]
  如何从价值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如何从价值意识构成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和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价值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创造价值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人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文化现象。价值决定文化,文化表现价值,一切价值都必须存在于文化领域。价值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一切价值都是文化的价值。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世界上没有不包含价值的文化。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世界上没有不以文化为载体的价值。文化是人的活动与成果及其行为方式,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把不同的行为方式区别开来,把不同的文化区别开来。文化具有表现价值尺度的功能,价值形态总与文化形态相同一,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就要求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如在文化性质上,文化与反文化表现为正价值与负价值;在文化层次上,主文化与亚文化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层次;在文化存在形态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表现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行为价值即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是物质文化的价值,是表层的基础价值;行为价值是创造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人的价值,是直接的主体价值;精神价值是精神文化的价值,是深层的核心价值。精神价值包括哲学、、、道德、、文学、、宗教等的价值,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从价值本质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正价值,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从价值存在形态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物质价值体系,不是行为价值体系,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系。从层次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根据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论述,结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之魂。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
  第二、社会主义是先进文化之体。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以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信念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根。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特点。
  第四、时代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本。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必须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时代环境和时代特点。
  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先进文化之用。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必须形成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市场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用与建设先进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整合思想、规范行为,才能实现培育“四有”公民的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把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这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从价值意识构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第二性的东西,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社会意识包括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非价值意识是表现客体尺度的意识,以知识为代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价值意识是表现和反映价值关系的意识,是体现主体尺度的意识,由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由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形成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信仰。在价值意识中,价值信仰属于最高层次,是价值意识的灵魂,是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统帅,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根基。信仰是内含于世界观、观、人生观的价值观,是对最高价值的信念。价值信仰决定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内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信仰。这种价值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与真理的双重属性。人的活动受内外两种尺度的支配。内为主体的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按需要行动;外为客体的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按行动。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不足以应对新的生存环境,这时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造反者,作为儒学的替代物,伴随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传入了中国,填补了“儒学失语”后的中国文化权利真空,先是使先进的中国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继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可见,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最高价值,满足了中国人民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需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美好前景,为我们实现崇高理想指引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特定的信仰是特定文化属性的标志,特定的价值信仰是特定价值属性的标志。信仰的改变或动摇,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动摇或崩溃,导致特定文化的变异或转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信仰不动摇,“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全党、人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在价值意识中,价值理想属于第二层次,既是价值信仰的细化,又是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的升华。价值理想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支柱,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奋斗目标。价值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随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既有稳定性,又有动态性。我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这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崇高理想。但在这个十分曲折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价值理想也与时俱进,先后呈现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四个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等奋斗目标。这是今天依然欠缺的价值反映,是从今天看未来的预测性价值反映;又是对未来需要的构想,是从未来看今天的“应有”的价值反应。它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又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人民有着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价值理想,凝聚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之所需。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意识中,价值观念处于第三层次,它既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的表现与具体化,又是价值规范的概括与抽象化。价值观念是价值主体的精神动力。价值的社会作用一般就是价值观念的作用,所谓价值冲突、价值危机,主要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危机。价值观念不同于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总的根本看法,一个价值主体一般只有一个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对某类客体的意义、作用等价值状况的根本看法,一个价值主体有着多个价值观念,主体活动的每个领域都存在一种由价值观而具体化形成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中有一般或基础的价值观念,有核心或根本的价值观念。核心的根本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概括,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含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与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中华民族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血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推动力。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沃土,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反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含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等一系列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日益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等与市场相适应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成为普遍共识。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中内含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的价值规范。在价值意识中,价值规范处于基础层次,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与价值主体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价值意识。价值规范是价值主体为固守价值信仰,实现价值理想,践行价值观念而自觉形成的供个人、集体和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与标准,具有社会教化、行为示范、管理调节、评价尺度等作用。价值规范引领风尚的作用,就是价值的直接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价值规范,它是直接确定和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是稳定社会正常生活的运行机制,是价值观念承传的有效载体。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价值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价值理想,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价值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规范,从而形成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正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奠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注释: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31.
  [2]十五大以来重要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7.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