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文涛 时间:2010-08-11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标志着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不懈追求,同时亦显示了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问题。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关键词】和谐社会 建构社会 整合功能优化
  
  一、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当代探求
  
  和谐社会是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新的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我们党在本世纪前20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化。这个目标无疑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向马克思描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更高程度的和谐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中央对和谐社会的重视,实际上表明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社会矛盾与冲突纷繁复杂,对此不容轻视。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六个矛盾。
  其一,是阶层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有的两个阶级(工人、农民)、一个阶层(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加剧,出现了管理者、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主阶层,各阶层间差距在缩小,差距却在扩大,贫富分化正在加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这是对我国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其二,是干群矛盾。作为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些领导干部会运用手中的权力触动某些群众利益,一些官员贪污腐败、寻租设租、脱离群众,严重消解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干群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甚至酿成了恶性群体性事件。其三,是劳资矛盾。政府在劳动者权益保障中严重缺位。近年来发生了很多重特大安全事故,农民工讨薪引起的极端事件,劳动保护不力导致的职工生命健康受损事故等等,劳资矛盾尖锐。其四,是思想矛盾。社会成员个体独立意识强化,却迷惑于激荡而来的多元价值观中,出现了信仰模糊、缺失甚至沉迷邪教的现象,许多人基于非理性的逆反选择心理或追求时髦心态,接受了西方价值观。其五,是生态矛盾。人与的关系尚很脆弱,环境污染正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环保意识仍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植根。其六,是体制矛盾。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治社会根基的解构,使人们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社会流动加快与体制转轨相对滞后,已经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
  这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考察及其现实挑战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通过制度、组织、价值理念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体系把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达到既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使社会具备更高的适应能力的效应持续过程。社会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具备的重要功能。它要达成的目标是有效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促使社会在稳定中良性。
  长期以来,我国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党政同构,社会消融。党的社会整合师从于苏联模式,以严密的组织和单一意识形态控制社会,排斥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党的组织网络深入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组织中。这一套社会整合模式曾经对我国经济恢复、社会稳定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其赖以存在的“一大二公”体制逐渐瓦解,而代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社会阶层随之有大的变动,利益主体、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多元化,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三、优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重塑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必须着眼于阶层分化和社会转型的现实。改革是整合的环境,和稳定是整合的目标。必须在秩序和绩效都有效供给的前提下,重新定位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是优化党的价值整合功能。面对一部分社会公众的信心、信仰、信念、信任危机,通过提炼党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和宣传机制,与消极文化、落后文化、庸俗文化争夺思想市场,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群众头脑中的主导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是强化利益整合功能。利益的诉求与冲突是中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性。中国比之于西方,矛盾与冲突更多。城乡、行业、地区差距均呈扩大趋势,、政治、机会利益不公杂陈其间。执政党必须切实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三农问题,从户籍等根本体制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关心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进再就业工作,以建立持续发展机制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满足工人、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吸收私营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参政来满足新兴阶层的政治利益诉求。以实现教育公平与医疗公平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利益诉求。
  三是改善组织整合功能。党应该通过社区、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等,条块结合,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内各类党组织为,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各类社会团体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为依托的大党建格局。同时结合党内民主的推进,保证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以点带面,使各级党的组织兼具政治、教育、文化与服务功能,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是革新绩效整合功能。执政绩效是执政党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绩效整合功能的重新定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绩效评价体系是否合理?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导引下,中国绩效评价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其他社会指标,应该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二,绩效承载体系是否合理?党政同构,使党政间责任不清,执政党成为责任的直接和最后的承载者,导致公众对执政党绩效期望“超载”,公众与执政党之间缺乏“减震带”,不利于社会的持久安定。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党政关系,厘清党政责任。
  五是重塑道德整合功能。切实惩治腐败,注重制度建设,同时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重塑党员形象,重树党的权威。在道德整合的基本手段上,一方面,要注重党员自律和党纪规范,另一方面,要引入政纪和司法惩戒机制并且始终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以党员道德模范社会道德,实现社会的诚信友爱。
  总之,以社会公正为始基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作为社会核心主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党的价值、利益、组织、绩效和道德整合功能的优化,以消解阶层矛盾、干群矛盾、劳资矛盾、思想矛盾、生态矛盾和体制矛盾等诸多的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
  
  :
  [1]蔡长水,叶梧西,梁妍慧.党的建设经验与热点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17.
  [2]杨超.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岭南学刊,2004,(2).
  [3]陈宇翔.中国近代政党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