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周易》彩色符号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房振三 时间:2010-09-02

竹书《周易》的发现和公布在易学研究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其中一组前所未见的易学符号,为我们认识先秦易学的原始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这些符号既不见于传世典籍,也不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和阜阳汉简《周易》,诚如濮茅左先生所言,其形式和内涵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我们认识、研究先秦易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这些符号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说明》部分中认为由三种符号单独或组合表示,并兼以红、黑两色,其形式共有六种。[]李尚信先生以为有七类,怀疑颐卦的首符很可能是红色的“■”中叠以黑色的小“■”,而其尾符亦可能是这个符号,只是其红色的大“■”已色褪。[]按,所疑颐卦首符甚是,此外尚有解卦首符与此同类,但疑尾符亦属此类则可商。又将咸卦的尾符,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等七个符号与革卦、艮卦、渐卦、旅卦的首符,丰卦、小过卦的尾符等五个符号同归一类,不确。前七个符号与后五个符号虽然同以黑框套以红块,但二者有明显区别,前者黑框粗重,且红块填实黑框内的空白;后者的黑框则较细,其红块也较小,且居框内的空白中部。其实竹书《周易》符号只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匚”,兼以红、黑两色,单独或组合表示,共有八种类型,为印刷和称引方便,依其在楚简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描述如下:

A    红块

B    黑块

C    黑半框

D    红块上置小黑块

E    黑半框内红块填实

F    红半框内置小黑块

G    黑半框内置小红块

H    红块上置小黑半框

这些符号在简文中的位置、分类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的《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下文简称《符号说明》)中已有详细的研究。[]并认为竹书符号只出现在两个位置,即首简卦名之下,及末简末字下,每卦只有两个符号,所言甚是。《符号说明》指出,符号对卦名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即首符、尾符同类和首符、尾符异类。又认为同卦同类符号是其常,而且相反卦符号同类。对于首符、尾符异类的现象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需要增益新的概念,二是需要体现承上启下的接读关系,也就是类序的排列示意。而且“匚”是竹书《周易》上、下部分的分界符号。

在探讨竹书《周易》符号的运用和意义之前,有必要对竹书《周易》的文本作一简要的说明。竹书《周易》共五十八简,涉及今本三十四卦内容,学者多从文字、的角度对简文进行研究而忽略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存的五十八支简中包含有迥然不同的两种书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证实,一是字体的特征:第一类是露锋行笔,结体宽散,线条粗细不均,风格略显粗犷豪放,包括第一、五、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七、四十九等十三支简;第二类是藏锋行笔,结体整饬,线条瘦劲均匀,风格含蓄内敛,包括除上述十三简以外的四十五支简。二是书写习惯,如第一简的“利”与第四简的“利”,第二十二简的“涉”与第四简的“涉”,第二十五简的“不”与第三十一简的“不”,第三十七简的“初”与第四十简的“初”等等,皆有明显差别。

楚简文字字体的不同对于研究楚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将郭店竹简的字体分为四类,并探索其渊源和学术流派。[]又如郭店楚简《缁衣》与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同属一篇,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馆藏楚竹书《性情论》也属同篇,字体各异,皆可互相参照。[]这些内容相同而书体不一的战国楚简的存在说明,在先秦时期这些篇章有着不同的抄本,其文字的异同还说明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准此,目前公布的战国楚竹书《周易》五十八支简中存在着两种抄本,这一结论还可以从竹书《周易》的符号运用中得到证实,说详下文。两种抄本的发现对于竹书《周易》简文的研究既不会带来突破也不会带来影响,但对于竹书《周易》的符号研究却至关重要。

为便于分析,现将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抄录如下,并在竹书本相应的卦名后标出其所用符号类别,属于第一类简文的,在卦名后加“★”,竹书符号残缺的标以“ ※”。

 

               首符     尾符

1. 

2. 

3. 

4.  蒙★      ※   ※

5.             A       A

6.  讼★         A       A

7.  师★         A      

8.             A       A

9.  小畜

10.       

11.       

12.       

13.        同人

14.        大有             B

15.                 B       B

16.                 B       B

17.                 B       B

18.                 B    ※

19.       

20.       

21.        噬嗑

22.       

23.       

24.       

25.        无妄★      ※      B 

26.        大畜★        B       C

27.        颐★          D       B

28.        大过

29.        坎★          C       E

30.       

31.       

32.                    E       E

33.                    E       E

34.        大壮

35.       

36.        明夷

37.        家人

38.                    E       E

39.                    F       F

40.        解★          D    ※

41.       

42.       

43.                          F

44.                    F       F

45.                    F    ※

46.       

47.                            F

48.                    F       F

49.                    G    ※

50.       

51.       

52.        艮★          G       C

53.                    G     ※

54.        归妹

55.                           G

56.                    G    

57.       

58.       

59.                    H        H

60.       

61.        中孚

62.        小过                  G

63.        既济                  H

64.        未济

 

从以上符号的分布可以看出,在第二类四十五支简中需卦、讼卦、比卦的首符和尾符,师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A,共计七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五至第八卦。大有卦的尾符,谦卦、豫卦、随卦的首符和尾符,蛊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B,共计八个,而且集中于今本第十四至十八卦之间。,恒卦、遁卦、暌卦的首符和尾符,同属于符号E,共计六个,分别是今本的第三十二、三十三和三十八卦。蹇卦、姤卦、井卦的首符和尾符,夬卦、困卦的尾符,萃卦的首符,同属于符号F,共计九个,相对集中于今本第三十九至四十八卦之间。革卦、渐卦、旅卦的首符,丰卦、小过卦的尾符,同属于符号G,共计五个,除小过卦之外皆分布在今本第四十九至五十六卦之间。涣卦的首符和尾符,既济卦的尾符,同属于符号H,共计三个,分别是今本的第五十九和六十三卦。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每一类符号的分布都相对集中,只有小过卦的符号G处于涣卦和既济卦的符号H之间是个例外,而且,正如《符号说明》所言同卦同类符号是其常。由此,似可得出一个结论,符号ABEFGH是竹书《周易》卦名分组的标志,至于每种符号统摄多少卦名以及每组缘何采用相应的符号,由于竹书《周易》只涉及到今本的三十四卦,且符号残缺甚多,一时还难以确知。

在第一类十三支简中第一简是蒙卦的末简,未存符号,《释文考释》以为上爻辞末有符号,朱色褪。第五支简是讼卦的次简,所以也没有符号。第八简是师卦的末简,未存符号,《释文考释》以为上爻辞末有符号,朱色褪。第二十、二十一简分别为讼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没有符号,末简有符号B。第二十二、二十三简分别为大畜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B,末简有符号C。第二十四、二十五简分别为颐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D,末简有符号B。第二十六、二十七简分别为钦卦的首简和末简,首简有符号C,末简有符号E。第三十七简为解卦的首简,有符号D。第四十九简为艮卦的末简,有符号C。从以上简文符号的运用可以看出,同属于第二类的大畜卦和颐卦的首符、尾符皆不同类,解卦由于文辞残缺仅存一个符号,因而无法判断。艮卦的首简属于第一类,所以实际上也仅存一个符号而难以判断异同。可见在这类书体的竹书《周易》中同卦异符是常见现象,而且首符、尾符的运用也并不严格,如无妄卦首简就没有符号,颇疑蒙卦和师卦的末简本也没有符号,而不是朱色褪去。此外,这些符号的形式虽与第一类符号相同,但其具体的形状却有别。与其书体相类,这些符号大多荒率,似是信笔由之,如小黑块左上有突起部分,而黑半框也相对草率,与第一类块状符号和半框符号皆规整统一明显不同。这些符号使用上的差异也可以说明,目前公布的竹书《周易》是由两种不同的抄本拼合在一起的。

竹书《周易》是由两种不同的抄本拼合而成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于符号运用上的一系列问题,如首符、尾符同类和首符、尾符异类产生的原因,关于符号“匚”的意义的探索,关于残缺符号是否为色褪等等。

至于符号红、黑两色所寓的深意,濮茅左先生以为是与阴阳变化的理论遥相呼应的,红、黑两色符号的组合及变化意味着阴阳的转换。[]李尚信先生则从红、黑两色符号的运用次序角度分析认为,上篇是从阳到阴到阴阳的和合,下篇是从阴到阳再到阴然后达到阴阳的最后和合。故上篇天道的演化是三个阶段,而下篇人类的演化是四个阶段。并提出 “三段论”、“四段论”,甚至“七段论”的设想。[]两为先生的探索都颇具启发意义,但随着竹书《周易》存在两个抄本的发现,符号的运用就不在那么简单,也不能再糅合在一起分析,对于其意义的探讨以及与今本卦序有关的问题也随之复杂起来,都有重新思考的必要,详见另文。

总之,从竹书《周易》的书体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彩色符号的运用及其对卦名的分类,相反从这些彩色符号的运用差别中也可以判断竹书《周易》中存在着两个抄本,这一方面说明竹书《周易》有着丰富的版本来源,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先秦易学彩色符号不止一个系统,远比我们目前所认识的丰富。至于这些符号的黑、白两色及其组合形式所蕴涵的玄机,相信随着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大白于学林。



[]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图版》13-70页,《释文考释》131-2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濮茅左《释文考释》133页,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濮茅左《释文考释》134页,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 李尚信《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25页,《周易研究》20043期。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51-2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武汉大学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集》53-6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月。

[] 郭店楚简《缁衣》、《性自命出》分别载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17-20页和61-66页,文物出版社,19985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性情论》分别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45-68页和71-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李尚信《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25页,《周易研究》20043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