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绝”稽考——兼论唐代艺术中的乐舞精神
中文摘要:本文考证并厘清了唐代艺坛“三绝”的七种典故。通过“三绝”传说之风格及画家秉性,笔者指出,唐人艺术之浪漫风神,与当时之乐舞习俗之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三绝” 唐代艺术 乐舞精神
以“三绝”誉艺坛圣手胜迹,滥觞于魏晋,流行于唐。《梁书》云:“晋义熙初,始遣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世在瓦官寺,寺先有徵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谓为三绝。”[1]这段文字,是艺术史上最早关于“三绝”的传说,其中的戴安道即画家、雕塑家戴逵,与“画史四祖”之一的顾恺之都是东晋画史上的翘楚。此外,时人又将顾恺之“才、画、痴”称为三绝,此乃 “三绝”宠于一人之先例。
至有唐一代的艺坛,诗歌、书法、绘画、乐舞等各擅其芳,相互斗妍,呈现出一派万流辐辏、不名一轨的文艺气象。唐人对于艺术极品的描述,往往因人因事因时,或因艺之殊,凑泊谓之“三绝”并成诵一时者,竟成风气。曩读今人著作,涉及唐代艺术“三绝”,文学史家多取李白、张旭、裴旻一说,艺术史家多取吴道子、张旭、裴旻一说,皆因需取舍,而他说种种,渐不闻矣。本文细数,诚为厘清故实,亦籍之一窥唐人艺术之浪漫乐舞精神,今择其要者,略陈如次。
1、吴道子、张旭、裴旻说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
“开元中,驾幸东洛,吴生与裴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招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旻曰:‘闻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