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女为美:对“美”的另一种解读
内容提要 关于古代原初审美观念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其实,近人马叙伦提出的“羊女为美”的观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接着马氏的观点说,即由“羊女为美”的字源学观点出发,结合考古与,从与逻辑的演进中,推导出和论述了“以女色为美”的原初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 :羊女为美,女色为美 中国古代人原初的审美观念是什么?人们从对汉字“美”的字源学分析中,提出了“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两种观点(1),在当今美学界颇为流行。我认为,此两说确有道理,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中国古代人原初的审美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仅仅靠此两说是不够的。其实还有一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近人马叙伦提出的“羊女为美。”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一书中指出:“(美)字盖从大,羊声,……(美)盖媄之初文,从大犹从女也”。[2]在马氏看来,“羊”只是读音,没有意义,“美”字涵义主要与“大”有关。他也认为,这个“大”是“人”,而且是“女人”。因为,“美”是“ 媄”的初文。许慎《说文解字》云:“媄,色好也,从女,从美”。所以,这还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美女”。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人的“美”的观念本源于观赏有姿色的美女。因此,笠原仲二先生说:“马氏把所谓‘色’——美人所给与的美的感受性,看作是中国人原初的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3]由于马氏在表述上不是很明确,因而这个观点没有引起美学界人士的重视。那么,如果再深究一步,“美”与“美女”的什么有关呢?许慎《说文》云:“媄,色好也”,即“美”与“女色”有关。这样我们从古人留下的字源学资料中,就推演出“以女色为美”的观点来了。这是一种能够反映中国古代人原初审美观念的重要思想。其实,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甲骨文“色”写作“








到了父系社会后,男性成为性事活动的主导者,也成为对于女性的占有者。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的生育观念和养育子女的责任感都要淡化许多。男性更看重“性”的生理快感和心理满足。正是在这一点上,男性们的“眼球”大多关注着女性而不是子女。这一点也可从动物中得到验证。其实人类也差不多。这是由男性的“性本能”决定的。因此,到了父系社会,“色”字的意涵有了根本性的转化。《说文》云:“色,颜气也。”又云:“颜,眉目之间也”。这时,“色”指男女额头或脸面的气色,尤其多指女性面容的气色之美。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即“色”由性事活动到对女性面容美的观赏的转变。《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写其美女,“鬒发如云”,“扬且之皙也”。朱熹注云:“鬒,黑也;如云,言多而美也”,“皙,白也”。发黑脸白,是面容美之颜色。所以,“言容貌之美,见者惊犹鬼神也。”《诗经·卫风·硕人》写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朱熹注云:“倩,口辅之美也;盼,白黑分明也,此章言其容貌之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写美女,“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朱熹注云:“舜,木槿也,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言所与同车之女其美如此。”这些诗中的美女面容如花似玉,楚楚动人,就是“色”的最好注脚。再到后来,女色之美不仅仅指面容,而是指全身。如《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就写了美女的手、肤、颈、齿、首、眉、目、口等,而且以手指柔长、眼睛有神、身材高挑、肌肤丰满洁白为美。宋玉是写美女的高手。在他的笔下,神女“美貌横生,烨乎如花,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似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神女赋》)宋玉“称邻之女,以为美色。”“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登徒子好色赋》)由此可见,在男性心目中,美女之美,在于颜色或姿色。一般说来,是脸上的颜色要白里透红,若芙蓉,如桃花;全身肌肤的颜色要细嫩洁白,宛若美玉。因此,“色”或“美色”就成为美女的代名词了。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通谓女人为色。”上文所举宋玉笔下的“美色”、“好色”的“色”就是如此。其中也暗含着“性”的内容,如“好色”即“好性”也。孔子所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毛诗序》所说的“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此处之“色”也是指女人或指性事。
所以,以女色为美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性欲之美,二是姿色之美。前者是触觉美,后者是视觉美。诸如《韩诗外传》卷五云:“目欲视好色”。《淮南子·说林训》云:“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因此,“色”的内涵由性欲向姿色(主要是“面”之颜色和“体”之姿态,合称“姿色”。)的转变,也即是古代人原初美感由触觉向视觉的转变。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提升。因为,满足视觉的姿色之美,按照笠原仲二先生所说,“不仅是一般地指女性的洁白的肌肤、漆黑的头发、脸上色彩美丽的粉妆(眉黛和颊、唇的胭脂),也多指肉体、肢体形态所具有的性的魅力。”(7)这些原初的审美观念也表现于其它以“女”为原型的一系列汉字中。诸如,“好”是一女一男交合的性感美,“妙”是少女之美,“姼”是半老徐娘之美,“媄”是艳丽动人的美女(8)。这些本源于女性美的“美”、“好”、“妙”等作为审美关键词,被广泛地用于审美评价的活动中。
[注释]:*本文是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存活在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批准号: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1)“羊大为美”是由宋人徐铉提出的观点。他在《校定说文解字》“美”字条下说“羊大则美”。“羊人为美”是由淮阴师范学院萧兵教授提出的观点。他在《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一文中认为,“‘美’的最古解释是‘羊人为美’”(《北方论丛》1980年第2期)。(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第二册),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19页。(3)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崔恒昇编著:《简明甲骨文词典》,安徽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5)参见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页;李树政、周锡韦复《实用易学辞典》,三环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6)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3、47页。 (7)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8)《说文》云:“好,美也,从女子”。徐锴曰:“子者,男子之美称”。又云:“姼,美女也”。又云:“媄,色好也,从女从美”。《说文》没有收入“妙”字,是一大失误。因为,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妙”字。我以为,“妙”字也指美女,而且是指美少女。总之,“好”、“姼”、“媄”、“妙”皆与美女有关,是在观赏美女活动中产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