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阐释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8
[关键词] 旅游者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角色 角色距离
社会学者在研究旅游者角色时,注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角色理论,对旅游者角色进行全面分析。
一、符号互动主义——研究旅游者角色认知的重要理论基础
所谓互动,即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接触、接近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社会互动反映了人与人的动态关系,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源素和根源。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的交互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以旅游信息传播为基础,在旅游的情境下进行,它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影响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才引起了包括旅游者角色在内的、千变万化的旅游现象。
符号互动主义对自我的关注,为我们解释作为旅游世界个体的旅游者的角色认知和个性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1.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发展中谈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认为,个体间彼此互动,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己。库利把人们从他人如何评判自己中认识自己的过程称为“镜中我” 。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也都同样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旅游者的身份。每一个旅游者都生活在充满镜子的旅游世界里,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等角色的人,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明镜,旅游者可以通过他们对自己的反映看到自己的面孔,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由此,在帮助旅游者提高认知角色和扮演角色的能力时,不妨帮助他们提高利用别人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外表、举止等方面的能力,以期达到不断提高角色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的目的。
2.自我表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事实的确如此,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都在试图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他们就象演员一样,不断地表演,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不断地思考这些观众对他们的印象。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旅游情境在旅游者角色的表现以及旅游者给他人的印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旅游者如何出现在他人面前这一主题。在戈夫曼看来,人们自我行为表现的分为“台前”表现和“台后”表现。戈夫曼所谓的台前表现,是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旅游者在进行角色表演时,需要“外部装置”的帮助,包括旅游场景、旅游设备设施、旅游者服饰以及其他背景道具。它为旅游者的表演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空间、舞台背景和舞台道具。”这里的“外部装置”就是旅游者自我表现的社会情境。戈夫曼特别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即使在疯狂中,我们也永远不能脱离他人,去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我们自己的自我。人限制着自己,又为他人所限制。由此,的情境因素对旅游者角色表现具有重大影响。
旅游者的自我是在旅游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旅游者的交往与互动,依靠的是对别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通过判断去互动是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旅游者通过判断对方、揣度对方的反应从而做出自我行为的调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者的互动是一种与他人或旅游群体的持续的角色扮演过程;而旅游者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旅游互动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
二、社会角色理论——界定旅游者角色的依据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对于一个人来说,角色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们所处的时空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都会引起角色的变化或新角色的出现,这也正是旅游者角色出现的原因。
首先,者角色是旅游者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当我们看到手拿旅游地图,身着休闲或运动装,乘坐旅行社大巴的人,很会想到他是一个旅游者。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又很难判断谁是旅游者,因为旅游者角色表现比较复杂,常发生错误地判断旅游者社会地位的事情,有时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旅游者缺乏一个角色扮演的环境氛围。
其次,旅游者角色是旅游者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旅游者角色一方面拥有旅游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如遵守旅游法规等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旅游者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否则,会让人感到角色行为表现不恰当。国内外群众常常对我国旅游者有意见,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旅游者常常不能表现出与其角色相适应的一套行为模式。
再次,旅游者角色是人们对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的行为期待。充分享受旅游审美、装束得体、维护旅游者自身权利、遵守旅游者的义务,这些是公众对旅游者最基本的期待。当旅游者不能满足公众对他们的行为期望时,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承担旅游者的角色是不称职的。
最后,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旅游组织就是由旅游角色构成的。旅游者、导游、司机和服务员等组成了旅游群体,我们称之为旅游团。旅游者角色是旅游群体和旅游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旅游者角色,旅游群体与旅游组织就不复存在。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透过这一理论来研究旅游者角色问题,我们就可以对旅游者的角色行为作出解释。
三、角色距离理论——衡量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的标准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角色距离是那些有效地传达表演者对其扮演角色表示某种轻视的分离行为。实质上,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在旅游者角色扮演中,也常常存在角色距离问题。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问题,实际上就是旅游角色的角色距离问题。
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因人而异。即使旅游者是以同样的目的共同来到一处景点,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人物,但在扮演旅游角色时却可能表现出大不相同的参与热情、能力和程度。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观赏中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而有的旅游者却全身心投入,这便是参与程度的差异。旅游内容潜在的丰富性,旅游者层次的极大差异性,种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势必要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角色的履行情况并表现为因人而异的特点。
衡量一个人在角色扮演中是否存在角色距离问题,要看他在角色扮演时是否进入了角色,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不能进入角色。
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衣冠不整的旅游者,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被要求与儿童同游而得不到满足的成年旅游者等等。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直接影响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因此,研究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对于旅游者角色实践和角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xer)著杨淑娇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E.戈夫曼:《相遇:互动社会学的两项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市,鲍勃斯-梅里尔出版公司,1961
[4]谢彦君著:《基础学》(第二版).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 版
[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3版
上一篇:知识工作者及知识型组织管理探讨
下一篇:改制重组过程中的员工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