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策略在经营管理人员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8
[关键词] 人事监督 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管理是管理的先进理念之一,这种“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多元思维基础上的精致管理,是对各项管理工作“划一”的无差别化做法的“反动”。近年来,各企业积极建立和完善人事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促进了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多数在要求上往往是“一刀切”,方式上往往是“一把抓”,缺乏对不同岗位经营管理人员监督管理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群体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得不够,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差异化管理理念,对人事管理划分成不同的管理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科学划分管理区域
如何划分管理区域,我们可以引入风险评估的概念来确立划分标准。违纪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风险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风险概率的大小,根据概率大小,我们可以划分管理区域,针对每一个管理区域,采取不同的监督措施、指导标准和工作重点,提高对经营管理人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违纪风险评估应从个人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层面综合加以考虑。个人要素方面,主要考察的是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可以选取群众信任、廉洁表现两项指标。制度方面,违纪风险从可能性、重要性、防范度和权限度四个方面来评估。
群众信任评估标准:威信高,民主测评群众满意的(1分);威信一般,民主测评群众比较满意的(2分);威信不高,民主测评群众不满意的(3分)。廉洁表现评估标准:廉洁表现好,无违纪记录的(1分);廉洁表现一般,群众有反映,但无具体证据的(2分);有违纪记录的(3分)。可能性评估标准:上级相关岗位未发生过违纪违规问题的(1分);上级相关岗位发生过违纪违规问题的(2分);本单位相关岗位发生过违纪违规问题的(3分)。重要性评估标准:不参与人、财、物的管理、使用的(1分);对财、物有管理、使用权,对项目等交往事务有参与权的(2分);对人、财、物等重要事务有管理、决定权的(3分)。防范度评估标准:制度健全,监督措施到位的(1分);制度基本健全,有监督措施,但是不能随时处于监督之中的(2分);制度不健全,监督操作难度大,难以实施有效监督的(3分)。权限度评估标准:不从事财、物、项目等经济交往密切的相关工作的(1分);具体从事财、物、项目等经济交往密切的相关工作的(2分);对财、物、项目等经济交往密切的相关工作有管理、决定权的(3分)。
违纪风险等级(分值)=信任程度(分值)+廉洁表现(分值)+可能性(分值)+重要性(分值)+防范度(分值)+权限度(分值)。分值16~18的为要害区;分值13~15的为重点区;分值9~12的为次要区;分值6~8的为一般区。
二、差异化管理标准
1.对要害区、重点区的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各单位建立对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管理、和监督的基础资料台账;二是每季度对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三是所有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必须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四是各单位将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每月开展一次廉政教育活动;五是每季度承包领导对负责的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进行巡回检查一次;六是每半年承包领导对负责的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开展一次廉政谈话;七是每年末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向上级组织上交述廉报告;八是各单位每半年向上级汇报对要害岗位和重点岗位的管理、教育和监督落实情况,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
2.对次要区和一般区的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每季度各单位对次要岗位和一般岗位人员开展一次廉洁教育活动;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次要岗位和一般岗位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进行分析,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三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次要岗位和一般岗位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
三、创新人事监督管理各项机制
根据差异化管理的思路,需要创新各项人事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按照管理权限,明确差异化管理的主体,要定期研究人事管理重难点问题,签订差异化管理目标责任书,全面负责本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定期诊断、动态调整区域制度。根据的实际情况,由企业人事部门负责,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配合,并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共同组成违纪风险评估专家小组。对相应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要素评价指标和企业的制度要素评价指标进行考评,对各类区域原则上一年调整一次。三是建立监管机制,建立“数字监督”运行平台,整合监督资源,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健全人事监督网络,聘请不同层面的监督员,实行上级部门、组织纪检、群众“三督并举”的督查机制。
上一篇:招聘面试十大技巧
下一篇:连锁企业员工激励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