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及培养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黎红米 时间:2010-06-28

  [摘 要] 广西由于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优势,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社会特别是经济领域对国际商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本文将从国际商务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及人才队伍现状的角度,分析当前广西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培养对策。
  [关键词] 国际商务人才 需求 培养对策
  
  一、广西外贸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西南与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西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和东盟大市场的枢纽。
  (1)沿海优势。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大小港口21个,形成“天然港群海岸”,广西沿海港口同时具有水深、避风、浪小等特点,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钦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
  (2)沿边优势。广西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陆地边镜线1020公里,现有边境口岸12个,其中东兴、凭祥、友谊关、水口、龙邦等5个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另外还有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都有公路相通。
  (3)沿江优势。珠江水系的西江,纵横广西境内梧州、贵港等城市,西通云南、贵州,东经广州出海,河道运输能力仅次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在广西境内有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西江下游的梧州市,是广西内陆口岸一个悠久的商埠,下航至香港、澳门为400公里左右,梧州港为中国第六大内河港口。
  2.政策优势
  (1)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广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个省市区之一,享有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规定的五大类十九条具体优惠政策措施,尤其在产业发展上,对国务院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所得税均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近几年,广西相继出台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投资软环境等四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2)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广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享受了边境贸易的各项优惠政策,如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下换回物资的进口,享受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口税收政策;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同时享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可开展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
  (3)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依照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自治权,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4)沿海开放优惠政策。广西作为西部省区中惟一沿海的自治区,享有国家施行的各种沿海开放优惠政策。
  3.经济优势
  (1)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将而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私营、民营外贸流通企业的登场,外资外贸公司的大举入境,加上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生产和服务型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我国外贸经营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2)广西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顺利推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双边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双边贸易投资增长迅速,贸易将提前两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达到160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895.3亿美元,增长19.4%;对东盟出口713.1亿美元,增长28.8%。今年1月~7月,双边贸易额达到109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587.7亿美元,增长22.4%;对东盟出口510亿美元,增长34%。目前,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在逐年扩大(见表)。

      
         本表数据来自: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回顾,
  结合以上的分析及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暨经贸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两广合作的不断深化,与西南各省市经济协作,与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积极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广西日前推行的继续加强“百企入桂”工作,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加大工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以及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全面铺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开工或继续实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态势良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际商务人才队伍状况及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使得我国,尤其是广西,在产业技术上的优化和升级,以及各类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广西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直接引起社会职业构成的变化,在给广西国际商务人才队伍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迫使广西现存国际商务人才队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区内商务人才队伍现状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省、市、县级商务行政部门共有干部2345人,各地商务行政部门直属事业、社团单位共有干部1120人,全区商务领域的从业人员达8000人。这支队伍数量比较庞大,门类比较齐全,对广西外经贸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国际商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支队伍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业人员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近年来,对外经贸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对人才总量的需求急剧增长,相比之下人才供不应求;并且目前外经贸从业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产业工人,专业知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
  二是中高级涉外商务专门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总量明显不足,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不够,尤其缺乏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的国际化人才。
  三是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市场配置人才的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从人才的总体分布情况看,目前国际商务领域的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等大城市,县份的商务人才有继续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
  四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尚跟不上社会的要求,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队伍的培养上,既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更留不住优秀人才,导致企业的中坚力量出现断层,无法支撑整个企业。
  五是从人才主体方面看,党政管理人才,尤其是公务员队伍的宏观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强,执政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全球化意识仍比较欠缺,决策能力、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科研转化为产业和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有待提高等。
  加速广西经济的发展,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广西十一五期间人才总量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到2010年,党政机关人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事业单位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总量由2004年的135.7万人增加到160万人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在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上,要加快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熟悉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在分类推进区域经济特色人才开发上,要紧贴与东盟经济合作相关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加强人才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广西教育培训机构到东盟国家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吸引东盟有实力、有品牌的知名教育培训机构落户广西,共同合作培养外语、东盟国家政策研究、商贸物流等紧缺人才。

三、广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对策
  知识时代,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商务领域处于国际竞争的前沿,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商务人才队伍是关键。
  1.政府要构建促进国际商务人才涌现的机制
  健全与人力资源开发法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统计与监测体系。还须不遗余力地引进国际化专业服务,包括引进国际标准、国际会议和审计服务、国际法律服务,以及国际管理咨询服务等。为缓解我区国际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国际商务领域人才素质。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逐步研究制定符合国际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框架,突出国际商务人才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编制统一的系列国际商务培训教材,建设商务远程培训网,开辟远程培训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分级别、分层次的大规模培训,突出区域性和行业性特点,推动建立由点到网、到面、到立体型的全国商务领域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体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世贸组织知识、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走出去” 战略等专业业务培训。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与各种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扩大国(境)外培训方式和渠道,全面提升商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2.企业要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作为战略重点
  企业应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来抓。我区有些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也进行了投资,但效果不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没有系统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针对性,临时组织、临时拼凑。三星在人才方面的未雨绸缪非常值得企业借鉴。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三星创建了“三星人力开发院”,分别进行领导人才培养、海外人才培养、外语能力培养、管理机能培训和高新技术培训,年研修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三星还将国内学习和国外实践相结合,大胆实施“地域性专家培养制度”,每年选派一批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去国外观察体验一番,力争将他们培养成为通晓异域国情民俗的行家里手,为将来在那里扎根和结果做好一切准备。所以,给国际商务人才配团队、对其协助、以做资源整合尤其重要。
  3.高校要主动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合人才
  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广西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划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专业面过窄。例如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仅开设语言文学类课程,而对国际商务知识、和相关科技知识、机使用等涉及力度不够。而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文科类专业的设置,一般要求学生修两个专业课程,例如规定修国际商务主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选修一个外语类的副专业。中国企业要在国际化环境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拥有大量的涉外知识丰富、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
  另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有许多与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开启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人才的需要。所以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