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新领域
[摘要] 组织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搜索、整理、分析,出三个研究方向:心方向、组织管理方向、应用方向。同时,对主要研究者的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以供同行。
[关键词] 组织政治 综述
一、引言
组织政治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也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组织内与组织外两种观点。
1.组织政治。这里所谓的组织政治,是指:在潜在动机支配下,为获得和保护个人或相关团体的利益而对他人或团体施加的影响(马超 20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组织政治特指在组织内部发生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各种组织中大量存在,例如:公司制由于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际控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与股东不一致。因此,公司这个组织所做出的决策就有可能不是为了组织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职业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一个职业经理人在提拔任命某主管时,可能选择的标准不是德才兼备,而是听话、迎合上司等。在这里,组织政治产生了。
当然,组织政治是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但是本文所关注的组织类型仅是企业。企业内部的组织政治又被称为企业微观政治。
在企业外部,也存在着组织政治行为,这被称为企业宏观政治。
2.企业宏观政治。企业宏观政治是指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权力关系。企业作为行为主体,与供应商、顾客、工会、竞争者、投资银行、政府等客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企业通过斗争、合作、联盟等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黄忠东 2003)。
这个概念表明,不仅企业内部的人、团体之间存在政治行为,而且企业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着政治行为。
企业宏观政治常常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称为企业政治战略。其中,尤其以企业对政府的政治关系最为重要,被称为企业政府战略(黄忠东 2003)。例如,企业施展各种手段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向非营利组织扩展(成志刚 2005,王锐兰 2006)。
本研究中,仅关注企业内的组织政治或者叫做企业微观政治的研究成果。
3.组织政治认知。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政治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很难取证。这给组织政治研究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题,研究者从人的知觉入手,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政治知觉的测量来定量分析组织政治。这个思路的原理是:人做出反应的依据常常不是事实,而是人的知觉。不论这个知觉是对现实的正确反映还是对现实的扭曲。
基于此,组织政治知觉研究在组织政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学者已经在此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
Ferris等人给出了定义:组织政治认知是组织员工对工作环境中自利行为发生程度的主观评估,其中包含了个体对这种自利行为的归因(马超 2005)。
Kacmar和Ferris制作了3因素、12项目的组织政治认知量表POPS(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scale)(王建 2005)。这个量表成为组织政治认知研究的基础,被后来的研究者们广泛使用。
4.小结。组织政治研究源自西方,西方学者早在20世界60年代已经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并于20世纪20世纪80~90年代取得了众多丰硕成果。
省的学者们于2002年陆续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些量化的结论,例如修正POPS以适应台湾企业等(李安民 陈序维 2002)。
在中国大陆有记载的最早研究者是李元书(1994),不过他仅仅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并作定性介绍和分析(黄忠东 2005)。其后,刘可新等人(1998)又主要对组织变革中的组织政治行为做了研究。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正是对此现象的总结和评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为:主要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进行文献检索,从中提取符合本文“组织政治”定义的文献。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关键词“组织政治”进行文献检索,设定时间范围为:1994年~2006年,得到94篇文献,其中期刊90篇,学位论文4篇。
2.按照本文的“组织政治”定义,对以上文献进行筛选,得到21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4篇,期刊论文17篇。
3.对关键研究者之一“黄忠东”的成果进行再搜索。利用其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的图书馆进行搜索,得到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纸质版)。至此,本研究共获得22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17篇。
4.对这22篇文献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逐个分析,以展现组织政治研究在我国的主要历程;按照研究主题和方向,对上述22篇文献进行对比和分类,以展现我国学者对组织政治的研究兴趣和取向。
三、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
上述22篇文献中有21篇是在2003年以后发表的。这说明组织政治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
总结分析上述22篇文献,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心理学方向,即研究组织政治认知,制作适合本土企业组织的POPS,在这个方向取得的成果最多,质量也较高;二是组织管理方向,即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组织政治,研究如何控制、利用组织政治。这个方向取得的成果较少,研究者未能获得深入的成果。三是个人应用方向,即结合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出如何利用组织政治获得职业成功的策略建议。
现在我们从这三个方向分别介绍主要研究者的成果;并给出简短评价。
1.马超。马超于2005年5月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组织政治认知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
他在该研究中主要关注组织政治认知。他主要依据Kacmar和Ferris在1992年制作的3因素、12项目的POPS,经过修改,形成了新的《组织政治认知调查问卷》,对辽宁和广东两地29家企业2100个员工进行调查。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探索性因素分析手段,得到POPS的最佳结构为三维,分别是:自利行为;薪酬和晋升;同事关系。这与西方POPS的三维结构略有不同。接着,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验证性因素分析手段检验了三维的POPS,结果比较满意。制作POPS是他该项研究的核心成果。所以我们把他的研究方向归为心理学方向。
此外,他还探讨了组织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其结论如表1所示。
同时,该研究认为:心理应激、员工满意感、离职意图、绩效水平四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心理应激对工作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图有负向影响;离职意图对绩效水平有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绩效水平有正向影响。此外,该研究还进行了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组织背景员工组织政治认知的对比分析。
总体上来看,该研究的成果是:在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组织政治认知模型,如图所示。
马超所作的研究工作是基础性的,他把西方的组织政治认知理论加以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政治认知模型,他的研究成果之一——POPS必将被以后的研究者广泛使用。
分析该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将西方理论界的先进成果筛选,选择那些在一般意义上对人类适用的理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再综合运用先进的、的研究方法分析它、检验它,将它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理论。这种方法是我国的学术研究迅速赶上西方发达水平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研究者快速产出研究成果的一条捷径,值得借鉴。
黄忠东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现在他于2005年11月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员工的组织政治知觉、组织政治行为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里面。该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研究了组织政治知觉,同时还研究了组织政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应该说,这个研究比马超的研究更全面。主要成果如下。
(1)该研究认为:员工组织政治知觉有四个纬度,分别是:①上司行为;②小团体行为;③同事行为;④晋升和加薪。这与马超的三维结构不同。并且,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周边绩效显著负相关,与任务绩效则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2)组织政治行为有六个纬度,分别是①讨好;②自我宣传;③塑造良好形象;④联盟;⑤利益交换;⑥打击竞争对手。并且,讨好和塑造良好形象可以促进员工的绩效,但是自我宣传不利于员工绩效。
总体上看,黄忠东的研究细腻且丰富,基础面广,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在POPS上,他的成果没有马超的简练。不过他的研究面比较宽。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3.杨建锋等。杨建锋几乎与马超同时发表了学位论文,不过这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量表的编制与施测》。他的主要成果是依据Kacmar和Ferris1992年的3维量表构建了一个POPS。我们把它归为心理学方向。研究方法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与马超相似的是,他也认为最优结构是三个纬度,它们分别是:①一般政治行为;②随波逐流;③晋升与薪酬政策。但是,这个量表原创性较少。由于量表设置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足,他的POPS与马超的相比要逊色一些。
另外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马超的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水平较高,而杨建锋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该水平较低。
总体上看,杨建锋的成果很有说服力。他独立完成的POPS很具价值。
同样在2005年,朱炳耀和闫戈也分别发表了他们的硕士论文《民营企业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和《国家公务员晋升公平感及其与组织政治知觉的关系研究》。朱炳耀采用Ferris的POPS对民营企业员工施测,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组织政治知觉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显著负相关,与工作绩效负相关但不显著。我们把它归为组织管理方向。闫戈主要研究了公务员的公平感。我们把它归为心理学方向。
可以看出,2005年是组织政治研究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陆续有五篇学位论文发表,集中展现了大陆学者在组织政治领域的研究成果。
4.孙汉银、王建等。孙汉银(2004)、任迎伟(2003,2005)、王建(2005)均对西方组织政治或组织政治认知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其中,任迎伟特别指出了对组织政治行为的伦理评价。
他们的属于介绍性质,对引进组织政治理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5.张丹、周艳等。张丹(2006)、周艳(2005)等人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借鉴组织政治理论的策略。我们把它归为应用方向。
6.小结。在我国进行组织政治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句顺口溜说人“对内内行,对外外行”。我们从生活中、文化中总能感觉到国人身上无处不在的政治气息。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忙于处理内部政治,延缓了和社会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组织政治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在组织政治研究的领域,我们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仅仅完成了对组织政治认知的量化分析,对组织政治现象的原因、影响的量化考察。但是我们仍未就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组织政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把事物的轮廓描摹出来,让人们对其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尚未就如何驾奴这一事物提出见解。今后在这个方向上或许我们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黄忠东:员工的组织政治知觉、组织政治行为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5
[2]马超:组织政治认知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3]杨建锋: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量表的编制与施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朱炳耀:民营企业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5]闫戈:国家公务员晋升公平感及其与组织政治知觉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6]张丹:组织政治行为视角中的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J].商业时代,2006(4)
[7]安鸿:论组织政治行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版),2006(4)
[8]马超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J].心理学报,2006(1)
[9]郭巧云:管理生涯成功的组织政治行为策略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