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慧 时间:2014-06-01
  三、筹资机制问题与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问题 
  当前研究均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为目的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以公共财政为平台、整合多形式筹资以及生产成本的承担者与受益者高度同一等。而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1、财政实力差距决定了区域和城乡筹资差距。2、乡镇政府的事权与物权的不对称必然加重农民的负担,导致向农民转嫁负担的现象严重。3、东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不一致,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发达地区在能够实现多渠道筹集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资金,而市场化进程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却多以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言,关键是在于资金的筹集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研究者大多提出应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理顺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和重点向农村倾斜等建议,但大都比较笼统,缺乏可行性。 
  关于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建立,当前尚缺乏专门研究。学者大多呼吁打破自上而下的传统决策机制,建立由农民自主参与的供给决策机制,使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够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也有学者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不符合农民需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官员追求政绩所致,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县乡一级的民选政府。但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真正平衡各类利益与主张,当前仍处于空白状态。 
  四、对西方经验的研究 
  当前仍然缺乏对西方在相关领域内先进经验的系统介绍。王小林的文章借用西方管理主义出发的理论,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官僚政府机构来提供”。摆脱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并由此进一步提出政府不一定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而应该是一个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和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他在文章中以美国为例,提出美国在哥本哈根等12个城市公交系统服务的调查表明,合同承包带来的费用节约平均为36%。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对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研究重点在于供给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供给机制上。而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确定市场化与否的范围与程度,区分供给主体,明确供给责任;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供给决策机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西方相关领域内的先进经验需要系统全面的介绍。 
   
  参考文献: 
  [1]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与改革” 南方农村 2004年第2期 
  [2]李立清等.“对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途径的探讨” 农业经济 2005年第8期 
  [3]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四川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4]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 财贸经济 2001年第10期 
  [5]吴士健等.“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10期 
  [6]叶子荣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 学术研究 2005年第1期 
  [7]张军.“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筹资” 经济观察报 2005年12月9日 
  [8]王小林等.“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农业经济 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