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确新闻报道评价的实验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圣清 时间:2010-08-13

关键词: 精确新闻 了解 实践 实验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势和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前景的判断等。研究显示,要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介绍精确新闻报道,还要努力使之实践精确新闻报道。

Abstract:This study use experiment method to analyze how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make effects to the people’s evaluations on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precision journ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journalism in China, we must introduce it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 to the media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make them practice it.

Key Words: precision journalism ; comprehend ; practice ; experiment research

一、研究的目的
 
1983年1月29日,《中国日报》以《首次运用机进行民意测验:读者相信报纸》为题,将1982年北京调查[1]的结果刊登在国内新闻版的头条位置上。这是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刊发的首篇精确新闻报道。其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对新闻媒介快速、准确地反映民意乃至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精确新闻报道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两个重要问题:(1)、报道的规范性不够;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依据美国全国民意调查委员会等机构关于新闻媒介刊发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大陆的有关精确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并、客观的评价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性(杨光,彭泰权,2006;肖明,2000);(2)、报道刊发的持续性不足,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尤其是专版、专栏严重缺乏。我们考察中国大陆新闻媒介的栏目设置可以发现,目前诸如《北京青年报〈精确新闻〉》、《中国青年报〈调查观察〉》这样的连续性刊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确新闻报道专版(专栏)微乎其微。
如何进一步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大陆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成为当下中国大陆新闻媒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考察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以及相关操作,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和劣势的影响等,从一个侧面分析影响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确实推动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提供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所谓精确新闻报道,就是指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等西方新闻媒介得到大量的采用。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民意的重视、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发展(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课程)等(罗文辉,2001)。
其中,上述对民意的重视,是社会环境的变动对新闻媒介的运作提出的重要外在要求;而后三者因素综合起来,就集中反映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成熟及相应人才对其掌握”上;也就是说精确新闻报道和传统报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对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应用,也正因此,这一专门技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影响新闻媒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接受精确新闻报道?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依据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扩散理论》,我们知道,在采用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对新事物的“了解”和“试用”,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较,我们可以把精确新闻报道看作一种新的报道形态。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集中考察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实践”(即一定程度上的试用),如何影响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优劣势的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判断等。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
(1)对精确新闻报道越了解,是否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越高;
(2)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是否增加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认同。
本研究选取一组控制组和两组实验组。我们首先较为全面的对两组实验组介绍精确新闻报道,并让其中一组参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然后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对控制组则只做简单的提示,不给他们介绍精确新闻报道、也不让他们参加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直接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来说,本研究选取本学期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为实验组。我们首先花费两节课的时间,对这些同学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的定义、主要特点,操作的基本程序等,让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随机组织其中一半的同学参加有关近期举行的全国“两会”内容的电话调查,让他们亲身实践精确新闻报道的主要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试用精确新闻报道。然后,就精确新闻报道的有关问题对所有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本研究选取15名未选修《精确新闻报道》课程的本学院的同年级同学作为控制组。基于同学对精确新闻报道这一概念知晓的有限,我们对这些同学仅简单介绍了精确新闻报道是一种什么新闻报道样式,即记者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进而报道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然后,采用上述同一问卷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看法。
本研究将主要比较参加电话调查实验组、未参与电话调查实验组以及控制组三者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变量以及相关测量如下:
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数字越大,表示认同度越高,即:1=认同度最低,7=认同度最高),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报道更真实准确、报道更全面完整、评论更客观公正、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分析更深入、可信度更高、反映群众意见更充分”;
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同上我们采用7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即“有人把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下面一些关于精确新闻报道的说法,你是否同意?: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操作难、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耗费大量的时间”;
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看法,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即“你认为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1)、很好(2)、比较好(3)、说不清楚(4)、不太好(5)、不好”;
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即“你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我们采用5级量表测量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即“你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如何?(1)、很熟悉(2)、比较熟悉(3)、说不清楚(4)、不太熟悉(5)、不熟悉”;
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我们询问被试接受“两会”调查之外的调查的情况,即“你还参加过其它调查吗?(1)、接受别人的调查(2)、调查别人(3)、既没有接受别人的调查,也没有调查过别人”。
本研究主要考察被试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评价和态度,因此,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等变量是本研究的主要因变量。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如前所述,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就在于应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于新闻报道中,被试对这一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评价精确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把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等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实验的分组情况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最后确认有效问卷42份。我们把这些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有被试42名,其中控制组14名,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6名,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12名。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被试,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最高,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低,控制组介于两者之间,但三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组在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就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而言,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与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即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调查经验更丰富。但控制组和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组在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这个变量上,本研究没有实现严格的控制;但同时,我们看到三组之间的差异特征,正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即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更多地实践精确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调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对这些数据进一步统计分析。
 
表(一):实验的分组情况

  组别
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人数141216
对“定量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的均值比较3.14(.949)N=142.83(1.115)N=122.75(.075)N=16
对“(社会)统计学”的熟悉程度的均值比较3.29(1.069)N=143.83(.389)N=123.19(.911)N=16
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两会”调查之外调查别人10N=148N=1216N=16

(二)研究的主要结果
1、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
对于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呈现三种模式:一是“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模式,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信息量更大”、“可信度更高”和“可读信更强”三个方面,实验组更认同。二是“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控制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模式,这主要集中反映在“报道更真实准确”、“评论更客观公正”、“分析更深入”和“反映群众意见更充分”四个方面,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认同,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不认同,控制组介于其中。三是关于“报道更全面完整”一项的评价,控制组的评价最高,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低,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介与其中。

表(二):控制组和实验组对精确新闻报道的正面评价的均值比较

评价内容组别
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信息量更大4.86(1.610)4.92(1.240)5.69(1.138)
可信度更高4.64 (1.737)4.83(1.642)4.94(1.181)
可读性更强4.21(1.718)4.33(1.303)4.50(1.317)
报道更真实准确5.50(1.092)5.25(1.288)5.63(.957)
评论更客观公正4.79(1.847)4.75(1.215)5.38(1.088)
分析更深入5.00(1.617)4.83(1.586)5.13(.221)
反映群众意见更充分4.00(1.303)3.83(1.403)4.31(1.138)
报道更全面完整5.36(.929)4.55(1.293)5.19(.981)

2、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
对于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看法,也呈现三种模式:一是“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控制组”模式,这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高,操作难”、“耗费大量的时间”两个方面,控制组更认同。二是“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控制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模式,这主要集中在“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两个方面,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认同,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不认同,控制组介于其中。三是关于“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一项的评价,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的评价最高,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低,控制组介与其中。
 
表(三):控制组和实验组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均值比较

评价内容组别
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技术要求高,操作难5.71(.726)4.91(1.221)5.31(.873)
耗费大量的时间6.07(.917)5.42(.793)5.69(.793)
适用范围有限5.07(1.269)5.00(1.044)5.31(1.250)
资料收集成本高5.79(1.122)5.67(1.073)6.00(.894)
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4.443(1.910)4.50(1.000)4.38(1.628)

3、对精确新闻报道在的前景的看法
对于精确新闻报道在的中国的发展前景,实验组比控制组持更乐观的态度,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最乐观。
表(四):控制组和实验组对精确新闻报道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的均值比较

组别
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2.93(.997)2.33(.778)2.53(.834)

四、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应用研究,旨在发现和解决影响采用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关因素和问题。因此,我们重点考察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之间的相关差异,分析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和“实践”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评价、态度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从数理统计的结果来看,三组被试在相关问题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但我们通过分析其间存在的关系模式,依然可以看到三组之间的差异的存在。
1、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参加调查的实验组高度认同精确新闻报道的优点,它只在“报道更全面完整”一项上的认同度不及控制组。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判断上,参加调查的实验组高度认同“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两项,也比较认同“技术要求高,操作难”、“耗费大量时间”两项,对“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的认同度低。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实验组认同精确新闻报道的优点,同时较为全面、深入地看到其操作难度,因此谨慎地判断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优点认同度低,在“报道更真实准确”、“报道更全面完整”、“评论更客观公正”、“分析更深入”和“反映群众意见充分”五个方面的认同度最低,在其余“信息量更大”、“可信度更高”和“可读性更强”三个方面的认同度仅高于控制组。同时,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对精确新闻的操作难度的认同度也低,在“适用范围有限”、“资料收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和“耗费大量时间”四个方面认同度最低,但在“用枯燥的数字说话不易为读者所接受”一项上认同度最高。也就是说,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既不大认同精确新闻报道的优点,也不大认可其操作的难度。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最乐观。
3、控制组
控制组对精确新闻的优点的认同度介于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之间,主要认同“报道更全面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控制组不大认同精确新闻报道的优点。控制组对精确新闻操作难度的评价,主要认同“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和“耗费大量时间”,这反映出他们主要看到的是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中的外在表现。控制组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持保守态度。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主要发现,在表(五)中。
表(五):关于精确新闻报道优点、操作难度的认同和发展前景的判断的三组比较

组别
控制组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参加调查的实验组
对精确新闻报道优点的认同
对精确新闻报道操作难度的认同
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态度不太乐观乐观比较乐观

我们该如何解读表(五)?
首先,我们比较控制组和参加调查的实验组,可以看到,对精确新闻报道的“了解”和“实践”,将增进人们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优点和操作难度的认同),也使人们更愿意接受它,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持更乐观的态度。其次,我们再来观察未参加调查的实验组,他们虽然接受了有关精确新闻报道的介绍、但未参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但对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却盲目乐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推进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介绍精确新闻报道,还要努力使之实践精确新闻报道。
最后,我们也需要看到本研究还有许多局限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改进。例如,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需要对精确新闻报道的直接采用者即媒介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本研究对参加调查和未参加调查实验组的界定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的经验的考量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只是从对精确新闻报道特性的评价方面展开研究,新闻媒介对精确新闻报道的采用必然涉及人员、资金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完善和拓展。


[注释]

[作者简介] 廖圣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资助项目《创新课程:机辅助新闻业务》

[1]1982年6月至8月,由北京新闻学会、中国社会院新闻研究所以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组成的调查组,首次对北京地区进行科学的受众调查。

[]


杨光,彭泰权(2006).记者应如何报道“调查报道”——从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的调查说起.新闻记者,(4).

肖明(2000).如何报道精确新闻报道——从《北京青年报》看精确新闻公布的规范性.传播,(6),39-42.

罗文辉(2001).精确新闻报道.:正中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