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思维差异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蕾 时间:2010-10-06
  摘 要: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文化;思维;翻译?
  1 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1 习俗的差异?
  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含贬义,如“狐朋狗友”, “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等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最忠实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说“you are lucky dog”(你是幸运的狗) 或“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天地) ,千万别认为他是在骂你。另外,人把结婚生子称作“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作“白喜”,对于西方人来讲, “红喜”好理解,可“白喜”却无法理解了,死了人居然也成了喜事??
  1.2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指附加在词项的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诗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如果将其中的“白屋”译成“whitehouse”,就变成了美国的“白宫”了;杜牧《谴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果将其中的“青楼”译成“green house”, 就成了“温室、暖房”,与原意相差甚远。在长期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如能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将使我们的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
  
  2 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 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那么在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 汉语成语“说曹操, 曹操到”, 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 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 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 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不同, 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
  
  3 风俗民情所反映的差异?
  
  3.1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3.2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   3.3 交际套语 ?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
  4 颜色词方面,中英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联想也有差异?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s, and green-eyed”在英语中都是表达“妒嫉、羡慕之意”。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习惯用“眼红,害了红眼病”来形容羡慕与妒嫉之心。再例如“black”(黑色)在东西方人们眼中都常常把它与“负面的,消极的”意思相联系,比如“blacklist;black market;black hearted。”所以汉语的“红色”译成英语的“green(绿色)”或“golden (金黄色)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但有失汉语的文化特色,所以有些翻译家认为应直译成“red”以使英美读者了解红色在汉语中的意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 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住处交流,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这样才使我们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才不至于产生文化误会,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之作。?
  
  ?
  [1]?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1.?
  [2]?谢则融. 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M]. 湖南:湖南师大外国学院出版社, 2000.?
  [3]?张源清, 王鲜杰.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四川: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4]?陈艳粉.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