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分户计量收费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沪秋 时间:2010-08-22

摘要: 本文根据住宅供暖分户计量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提出了各类供暖用户用热量的计算方法和热费收缴模式。

关键词: 供暖 分户计量 计量收费 收缴模式


 

1.引言

在供热行业推广和应用“分户计量、分室调温”技术,可以促使用户按需合理用热,节约能源,并按实际用热量缴纳热费,避免了吃“大锅饭”现象和由此引起的矛盾,也为热费的收缴管理带来了方便。但是热费的收缴并不能简单地按热表读数乘以热价计算,还要考虑户间传热、公摊热量等因素影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机制。本文提出一种考虑上述因素的热费收缴模式,供。

2.户间传热

住宅供暖分户计量收费的基础是各户用热量的准确计量,采用适宜计量的供暖系统和足够精度的热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标准用户

标准用户是指在供暖期实际用热天数d≥d0(当地供暖天数)的用户, 实际用热量q1i可用各户热表上的读数q1i′表示, q1i′为热费收缴的主要依据。

2.2 不供暖用户

不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不居住也不用热, 实际用热天数d=0的用户,因热表相对读数q1i′=0,不能按“表”计量收费.此时应计算由相邻各户传入的热量(即户间传热)[1],作为收缴热费的依据。

对户间传热, 考虑其传热特性,按稳定传热方式只计算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2]给出了按不供暖用户(房间)室内空气温度t b或按温差修正系数α计算得热量的方法,但使用上不够方便。

实际上,标准用户和不供暖用户,若结构、面积、楼层和朝向均相同即边界条件相同,二者差异仅在于t n或Δt即(t n-t w)的不同。设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为t b,当传热边界条件相同时,若室温相等认为供暖效果相同,则可把不供暖用户的用热量表示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用热量的函数,即

q1i=ξq1i′               (1)

式中 q1i ——不供暖用户的计算热量;

   q1i′——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

   ξ——热效系数,表示供暖效果与同类型标准用户的接近程度,0≤ξ≤1。

由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可导出

ξ=Δt/Δt0=(t b- t w)/(t n-t w)(2)

经实测确定Tb后,用(1)、(2)式可算出不供暖用户由邻户传入的热量。表1为根据t n=18℃,t w=-5℃和不同t b计算的ξ值

表1 热效系数表
t b181614121086420-5
ΔT(℃)232119171513119750
ξ10.910.830.740.650.570.480.39.0300.220

2.3 部分供暖用户

部分供暖用户是指在供暖期某些天不居住、不用热的用户。实际用热天数0<d<90% d0,热表读数q1i′≠0,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用热量既要计入热表读数,又要计算邻室传入的热量,可表示为

①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邮编:710061 FEL:029-2377329

q1i= q1i′+ξ(q1i′- q1i″) (3)

式中q1i′为第i个部分供暖用户的热表读数,q1i″为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ξ(q1i′-q1i″)为扣除q1i′后应计算的由邻室传入的热量。

2.4 用热量一般公式

以上三种情况,无论用热天数多少及热表读数大小,均可用(3)式表示用热量,即 q1i= q1i′+ξ(q1i′- q1i″) (3)

式中 q1i′——本户热表读数,GJ;

   q1i″ ——同类型标准用户的热表读数,GJ,当各户q1i″不同时取平均值。

   ξ——热效系数。

由上式知,对标准用户,若 (q1i′- q1i″ ) ≈0,则可忽略式中第二项(当该值较大时不得忽略),q1i= q1i′; 对不供暖用户,q1i′=0 ,q1i=ξq1i″; 对部分供暖用户,q1i′及ξ(q1i′-q1i″)均不为0,q1i= q1i′+ξ(q1i′-q1i″)。

3.热量分配

3.1 邻室传热量

某一用户从邻室获得的热量是由相邻各用户共同负担的,并计在了邻户的热表读数之中,显然,这部分热费不应当由“供热方”负担,而应由“受热方”支付。根据图1 分析,几种典型用户向其它用户的传热情况见表2。

外墙
左户中户右户外墙顶层
左户
顶层
中户
顶层
右户
中间层
左 户
中间层
中 户
中间层
右 户
底层
左户
底层
中户
底层
右户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1 传热状态分析表2 向受热用户传热状态表
受热用户位 置可能的传热户数N热流方向
中户顶层3±±±
中间层4±±±±
底层3±±±
左户顶层2±±
中间层3±±±
底层2±±

注:(1)+表示得热,-表示失热;(2)右户与左户对称

因此各类用户凡是有向邻户传热的,均应从q1i′中扣除所占份额,例如n分之一q1i′或ξ(q1i′- q1i″ ) 。考虑到热流方向,传热面积和围护结构的不同,进行必要修正后,向不供暖用户传热应扣减:

(q1iA =(m KAεkξq1i″/n)A (4)

向部分用户传热应扣减 (q1iB =[ m KAεkξ(q1i′- q1i″) /n ] B (5)

式中(q1iA 、(q1iB——第i户应扣减的向不供暖用户和向部分供暖用户的传热量;

   m 、n——分别为第i户的得热户数及共同向某一用户传热的户数;

   KA——传热面积修正系数,与各向传热面积有关,KA=Fi / F p(Fi 、F p分别为第i户临室的传热面积和各户总传热面积的平均值);

   εk——传热修正系数,与各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值有关,εk=K i / K p (K i 、K p分别为第i户通过围护结构向邻室的传热系数和各户传热的平均值)。

综合式(3),(4)和式(5),有

q1i= q1i′+ξ(q1i′- q1i″ ) -[(q1iA +(q1iB ] (6)

显然,不供暖用户和部分供暖用户通常是由邻户得热的,一般不扣减后两项。式(6)即为计算各户用热量的一般公式。

3.2 公摊热量

一般地,建筑物总表热量大于各分表热量的代数和,这是因为实际存在着公用面积的耗热量及管道散热损失,设其值为Q2,Q2应由楼内全体住户负担并按建筑分摊, 即 Q2 = ∑ q 2i =∑ ( Q2 /A ) A i (7)

令qA = Q2/A , qA为面积公摊指标 (GJ/m2 ) , 则

Q2 = ∑ q 2i = qA ·A i (8)

式中A、Ai分别为总建筑面积和各户建筑面积(m2)。

4.热费收缴模式

4.1 各户应缴热费的热量

q i= q 1i + q 2i = q1i′+ξ(q 1i′- q 1i″) -[(q1iA +(q1iB ] + qA A i (9)

4.2 各户应缴热费

Fi = q f ·q i (10)

式中 q f ——热价(元/GJ)。其它符号意义同上。

4.3 总热费

由热平衡总表热量= ∑ 分表热量 + ∑ 分摊热量

即 Q = Q1 + Q2 =∑ q 1i + ∑q 2i (11)

总热费 Fi = q f · Q =∑Fi =∑q f · q i (12)

5.应用举例

西安市某四层住宅(见图2)共12户,建筑面积均为86m2,其中202为不供暖用户,301为部分供暖用户,其它为标准用户。已知总表热量为411GJ,各分户热表读数(见表3),经实测不供暖用户室内空气温度t B =5℃,西安地区热价20元/GJ,供暖期101天,求各户应缴热费和每m2每月热价。

各户供暖状态见表3,取KA和εK=1(过程略),结果见表4。从本例看,总热费=20×411=8220元,各户热费=8220/12=6851.17元,不供暖用户(202)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56.13%,占总热费的4.86%,小于平均百分数1/12=8.33%。部分供暖用户(301)应缴热费为平均热费的86.67%,占总热费的7.22%,略小于平均百分数(8.33%)。

表3 各户供暖状态表

楼层

户名

供暖状态

热表读数(GJ)

户间传热

一层101标准29.7
102标准35.9-经楼板向上
103标准30.4
二层201标准30.8-经楼板向上和侧墙向左
202不供暖0+上下左右
203标准31.9-经侧墙向左
三层301部分供暖17.6+上下右
302标准29.6-经楼板向下和侧墙向左
303标准32.4
四层401标准36.7-经楼板向下
402标准30.2
403标准32.8
外墙
左户中户右户外墙401402403
301302303
201202203
101102103
平面简图立面简图
图2 例题用图表4 各户应缴热费表
楼层户名热表读数计算热量分摊热量缴费热量热价应缴热费单价
q1iq1iq2iq iq fFiq 0
GJGJGJGJGJ/元元/月m2
一层10129.729.76.3536.05207212.49
10235.929.2335.67713.42.46
10330.430.436.757352.54
二层20130.826.0132.36647.22.24
202012.8819.23384.61.33
20331.928.4234.77695.42.40
三层30117.623.3429.69593.82.05
30229.624.6430.99619.82.14
30332.432.438.757752.68
四层40136.734.7941.14822.82.84
40230.230.236.557312.52
40332.832.839.157832.70

12

335

334.9

76.2

411.1

8222

平均2.37

6.结语

6.1 标准用户的用热量以热表计量,非标准用户热表未计入的用热量按等效法计算。

6.2 各户缴费的热量,应计入公摊热量并相应增减户间传热量。

6.3 文中方法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简化。

6.4 本文未考虑朝向、楼层等对热计量的影响。

 

1.许文发等.实施按户计量收费管理的前期工作及相关问题探讨.暖通空调.1999(1):16

2.陆耀庆主编.供暖通风设计手册.北京:建筑出版社.198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