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高层建筑框架梁施工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22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架梁;有粘结预应力;张拉;扁形锚具
1项目概况
湖南湘潭某建筑工程为20层高层建筑,建筑面积35431m2,其中2~20层部分框架梁采用了后张预应力
有粘结体系。本工程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φ15.24作为预应力筋,其抗拉强度标准值为fptk=1860MPa。预应力筋孔道采用预埋扁波纹管,张拉端与固定端锚具采用YH系列扁形夹片式锚具和挤压锚。预应力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混凝土强度达100%设计要求后进行张拉,张拉控制应力σconcon=0.7fptk。预应力筋张拉后对于有粘结梁应及时灌浆并封裹锚具。所有预应力梁下支撑必须待预应力筋张拉结束后方可拆除。
2预应力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2.1本工程预应力大梁采用扁形锚具及波纹管,张拉伸长值的参数与常规有所不同。由于使用扁形锚具,钢绞线在扁形波纹管中与在圆形锚具、圆形波纹管中摩阻力不同,需要通过实验预先测定,并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张拉伸长值的离散性,要在确保张拉控制力的条件下,确保张拉伸长值偏差不超出理论计算值的4 - 6%内,质量控制难度大。
2.2对于采用扁形锚具,张拉方式、张拉千斤顶有所不同。
2.3从9层到22层,每层有1根6连跨带悬臂的折线预应力梁和1根2跨的折线预应力梁,预埋波纹管和穿钢绞线是施工中的难点,张拉时管道的摩阻也会有所不同。
2.4本工程质量目标较高,对混凝土的成型后观感质量要求高,要求锚具不得外露。为保证张拉封锚后,锚具不外露,也为波纹管埋设方便,对节点进行了优化设计(见图1)。
3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
3.1工艺流程
铺粱底模→绑扎梁非预应力筋→划预应力筋曲线坐标→焊预应力筋曲线支架→排放波纹管预应力筋→安装埋件→隐蔽工程验收→支粱侧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拆梁侧模→预应力筋张拉→外露切割→灌浆→端部封裹→落架及拆除模板。
预应力施工是本工程施工中的特殊过程,铺束、张拉、灌浆是预应力施工的关键过程。
3.2支撑与模板
支撑与模板应考虑能承受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要求支撑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好。
底模起拱按设计要求,一般取梁跨度的1%~1.5% ,支撑的拆除应从跨中向两边对称进行。
预应力筋的张拉须在梁的侧模拆除后进行,以免侧模阻碍梁中预应力的建立,因此要考虑粱侧模在底模不拆除的前提下拆除方便。
3.3钢筋绑扎
原则上非预应力筋制作及绑扎时应避让波纹管及端部锚垫板的位置。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结构和设计意图)非预应力筋作相应节点调整布置方案。
梁中腰筋的拉结筋先不要放入,避免阻碍波纹管的准确走向,待波纹管铺设完后再放入进行绑扎。
在波纹管走向范围内柱中的箍筋先套入,但不要绑扎,以免妨碍波纹管的穿入及定位。
柱中主筋应让出波纹管穿入的间距( 张拉端处柱的主筋应留出锚垫板间距) ,波纹管处柱主筋向左或向右移位。
为保证锚具内陷,张拉端处梁中主筋的锚固弯钩应在锚垫板后提前弯下(距梁端或柱外侧160 mm)。
梁非预应力筋绑扎完毕后应立即垫好保护层垫块,并不要封粱侧模,此时可开始预应力筋施工。
3.4 铺管穿筋前的准备
3.4.1技术交底
施工前应依据设计参数对预应力筋进行标高放样(KL2梁见图2,其它梁类同),同时对所有参与工作人员进行较为详细的技术交底。
3.4.2准备支架
支架采用10 mm(间距1000mm左右)的钢筋制作固定在箍筋上。
3.4.3预应力筋制作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由轴跨及曲线形状、柱尺寸、张拉长度来确定,下料应用砂轮机切割。
钢绞线固定端锚具一般采用挤压锚,挤压锚应有出厂合格证。进场的锚具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常规性检查,合格后才可用入工程。
3.5波纹管铺放
铺放前应对波纹管进行检查,如发现砂眼或脱扣应用胶带缠或截断。梁非预应力筋绑扎成型后从一端或两端将波纹管穿入梁内,两根管间加大一号的接头管,并用胶带封裹(见图3)。对于折线形预应力梁,铺管时,为适应4眼扁锚单根张拉钢绞线的工艺要求,每根管事先穿入4根通长连续的8钢丝,作为穿钢绞线时的牵引线,以克服折线形预应力粱穿钢绞线施工中的难题,在固定端设一灌浆(泌水)孔。
3.6埋件安装及锚具排列
锚垫板与螺旋筋紧贴,并与非预应力钢筋固定,将波纹管理顺并与支架筋用铁丝固定。锚具排列除了考虑结构设计中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外。还必须满足施工中千斤顶的最小工作空间。
3.7穿束
在铺管的同时穿钢绞线,采用特制的“子弹头”将钢绞线逐根穿入。铺管穿束完成后,应由专人检查波纹管的位置、破损情况及钢绞线外露长度等。若钢绞线外露长度不满足千斤顶工作长度的要求,尚应作适当调整。钢绞线外露部分应包裹,防止污染或锈蚀。
当波纹管及预应力筋铺设完毕并自检后,应向监理报验,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办理隐蔽工程手续,从而进行下道工序。
3.8预应力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振捣棒直接撞击波纹管和钢绞线,以免振坏波纹管,造成漏浆,万一波纹管内漏浆会造成以后对预应力筋张拉及灌浆不利的影响。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特别是钢筋密集区、张拉端尤应注意。混凝土浇捣结束后应加强养护,保持充分湿润,防止水份过早蒸发而表面产生裂缝。在浇筑中除留置竣工资料中需要的标养试块外,尚要留置施工试块,并与构件同条件养护,以确定张拉时间之用。
3.9预应力筋张拉施工
预应力筋张拉是通过张拉机械将力作用于预应力筋上,然后通过预应力筋最终作用于混凝土上,从而在结构中建立起预应力。因此,预应力筋张拉是整个预应力施工的关键,它将最终决定梁中预应力值的大小,施工时务必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9.1张拉机具的配备
张拉千斤顶采用前卡式千斤顶单根张拉。油泵和千斤顶在张拉前必须进行配套检验,得出千斤顶出力和油压表读数之间的关系式,根据检定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计算出相应张拉力下油压表读数值,压力表的精度不宜低于1.5级,张拉机具运行应正常。
3.9.2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
张拉控制应力σconcon=0.71fptk=1302MPa。张拉程序:0→0.2σconcon (初读数)→1.0σconcon(最后读数)→持荷3min锚固。
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法,即应力控制(油压表读数),同时校核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计算值相比,应在+6%~-6%范围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进行。另要考虑千斤顶缸体内钢绞线有一定伸长。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按下式计算:
△LT =σconcon×[1+e-(kLT+μθ)]×LT/(2×Es)
式中: L T ——孔道长度=σcon( 1 + 8H2/ 3L2)L+直线孔道长度;
θ——夹角=8H/L; k——每米孔道局部偏差对摩擦影响的系数,一般有粘结粱 =0.0025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因数,取0.25;
Es——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一般有粘结粱为1.95×105N/ mm2。

由于本工程大梁采用扁锚扁管预应力,经过试验测定,并经过业主及监理校核,已完3层预应力大梁钢绞线伸长值的离散性,k取0.0015,Es取2.04×105 N/mm2。
3.9.3操作要点
(1)安装张拉锚具前必须把梁端埋件清理干净。
(2)安装张拉设备时,千斤顶张拉力的作用线与预应力筋末端的切线重合。
(3)张拉时要严格控制进油速度,回油应平稳。
3.10孔道灌浆及锚具封裹
有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孔道应尽快灌浆,并对多余预应力筋进行切割,对锚具进行封裹处理。
3.10.1孔道灌浆注意事项
(1)灌浆工作的准备:水灰比的确定,清理灌浆孔及其泌水孔,保证水电供应至灌浆现场,水泥浆就近搅拌供应,灌浆途中绝对不可断水断电。
(2)预应力钢材张拉完成后应停12h,以观察钢绞线锚固情况,然后再进行孔道灌浆。
(3)每个孔道灌浆应一次完成,缓慢均匀进行,中途不能停顿。
(4)制浆采用32.5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4。
(5)压浆用UB3型灰浆泵进行,压力为0.4~0.6MPa。
(6)压浆要求密实。
(7)若出现孔道堵塞无法灌入的孔道,应从另一端或者中部通气孔压浆。若一次性不能灌好孔道,可采用人工补浆。
3.10.2封锚
灌浆前应将多余外露钢绞线用机械法(砂轮机)或氧气乙炔切割,切割处离夹片距离应大于30mm,对张拉端用C40混凝土封裹。
4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与效果评价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波纹管允许偏差:控制点竖向允许偏差±10mm,水平允许偏差±20 mm,保护层厚度最小值40mm。
2)曲线各坐标位置是否与设计相符合,曲线是否流畅,张拉端铁件焊接是否牢固妥当,喇叭管是否与钢绞线垂直,验收后逐项做好验收记录,供质检部门。
3)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法,即应力控制(油压表读数),同时校核预应力筋实际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值相比,应在+ 6%~-6%范围内。
4)夹片回缩应符合≤6mm。
4.2施工效果
4.2.1压力监测
张拉前在框架梁预应力筋束上布设8支GMS-1500钢弦式岩土测力计,监测结果表明,预应力筋张拉猫固后初期应力损失较大,以后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符合应力损失,监测获得的预应力损失较小,与理论计算值相差仅3.5%,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4.2.2框架梁的起拱情况
张拉前在梁上布设测点,在预应力筋张拉和灌浆完成后,用百分表测量挠度反拱值,其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顶面末发生开裂现象,孔道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梁支撑排架。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时,预应力筋的布置和定位直接影响到其受力情况,在混凝土浇注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将波纹管调整到位后才进行下一工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不准下料口对准波纹管下料,波纹管位置要铺设走道板,防止波纹管被踩压走位。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将预应力筋平面布置图输入计算机,并将预应力筋的有关信息(编号、张拉条件、张拉时间、张拉结果等)及时输入计算机,取得了直观的视觉效果,为合理安排工序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利用计算机对张拉结果进行计算分析,简便函易行,不易出错,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
[1]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 GB/T5224-200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3] JGJ85-200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4] 封大斌,弈贵臣.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手册[M]北京:建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