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结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史艺农
时间:2010-08-17
[摘要]高职教学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任务。利用系统工程理论ISM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指出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解释结构模型 对于来说,产品质量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教学质量则是衡量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993年2月,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和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来抓。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评估的指导方针,评估被提到了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新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高度。 200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对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体系的改变,以及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质量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在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尤其令人瞩目。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讨论评价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是指根据所制定的教育质量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诊断的系统。学校根据质量管理计划,定期评价、诊断教育教学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本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院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实际,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3项。在这个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其内涵如下: 1.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适应性好,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要求。 2.教学工作定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十分明确牢固,重视教学工作。 3.教学改革发展.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能很好地贯彻实施。 4.师资队伍。教师数量足够,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有明确的教师培训规划,并能很好地实施。 5.教学设施。拥有功能较为齐全能满足实训需要的校内实训中心和专业特点鲜明的校外实训基地;拥有校园网及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拥有使用程度高的图书馆、馆等,面积与设施满足教学要求。 6.育人环境。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敬业乐业,学生能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学习,勤奋进取,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学术空气浓郁,师生思想活跃,学术讲座、交流活动频繁。 7.教学经费。教学经费达到规定要求,保持一定的年增长率并持续增长。 8.教学建设。专业设置体现高职特点,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专业改革规划合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课程体系布局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教材选用针对性强、选用合理,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特点;自编教材有规划、有措施。 9.教学管理。建立结构合理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机构;教学管理队伍人员配备合理,素质高。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符合高职教育思想;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对质量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调控及时。 10.教学过程。按照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原则组织教学内容,高职特点体现明确,内容针对性强,补充更新快。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广泛使用教育技术。 11.知识能力素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掌握扎实,满足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能力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 12.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二、教学质量评价各指标的解释结构模型由教学目标、师资队伍等12项指标要素构成了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那么在这些指标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是怎样的,哪些指标要素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工程理论中的ISM(解释结构模型)理论来对这些要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这些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要素可以通过高职教育专家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文撰写过程当中,邀请了几位高职教育专家组成专家组,与他们一起对12项组成要素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分析与建构形成了教学质量各指标解释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由上图可知,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指标是一个具有4级的多级递阶系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低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故将其作为最终目标。第二级指标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和教学过程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称其为核心指标。第三级指标教学管理、教学工作定位、教学改革、育人环境和教学建设对第二级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影响第一级的教学质量,本文将其称为基础指标。第四级中的指标为教学目标定位和社会评价两个要素,对第三级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将其称之为相关指标。 1.核心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和教学过程四个评价指标,表明这四个指标对教学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师资队伍内涵为教师数量足够,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有明确的教师培训规划,并能很好地实施。达到上述要求的师资队伍能够很好地贯彻职教方针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最主要保证。教学设施包含了办学所需的一切
硬件,如实验实训基地、图书馆、场馆、教学手段以及职业所独有的技能鉴定站(所)等,其优劣不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不断产生影响。教学经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进修培训、教学手段更新均离不开经费的保证,而且经费投入越大,教学质量越有保证,这已被实践所证明。教学过程是直接面对学生所开展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素质,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指标。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工作定位、教学改革发展、育人环境和教学建设五个指标,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他们对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和教学过程等产生直接影响,对教师及学生能力素质产生间接影响。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环节中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对质量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控,不断优化教学措施和过程。教学工作定位准确与否,是学校办学理念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教学工作,才能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教学工作展开,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学改革发展、育人环境和教学建设三个指标对教学设施和教学过程影响明显,重视教学改革发展和教学建设,才能重视教学设施的投入;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才能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创造良好氛围。 3.相关指标.包括教学目标定位和社会评价,是校内和校外对教学质量的基本定位。教学目标定位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社会评价则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二者均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定位、教学改革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我们清楚了各指标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1]张永玲,盂庆莲,于爱芹.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门]冲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2).[2]赵居礼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3]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