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康 陈丽
时间:2010-08-17
[摘要]本文指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和分析了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文化;课程改革;信息化课程
引言 任何一种课程改革实践都直接反映所处时代的要求和体现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及过程也必然受到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技术水平的制约。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它必然要符合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体现信息技术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它的目标和实践过程的形式也必然受到信息时代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信息技术特性的影响。基于一种文化的课程改革,它的决策因素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只有确立了体现这个时代文化要求的课程目标,它才能保证和指导课程改革在这种文化下彻底地、顺利地进行。因此,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它文化中的课程改革,它有独特的课程改革目标和过程。
从信息技术工具论到信息技术文化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将人类社会从社会带入到信息社会,这本身也就说明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改革工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具有广泛性、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具有性、具有深刻性等四个基本属性上判断,信息技术已经从影响社会发展的工具,逐渐摆脱了单纯的技术载体,成长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观念。信息技术文化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表现的特征之一[1]。 目前,在信息技术文化中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我们按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各个方面融入的程度将它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过程,即在课程实施中采用了新的教与学模式;第二层面是信息技术不仅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也融入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提供,即采用了新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和新的教与学方式;第三层面是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融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2],即通常我们说的全方位的整合或大整合。但在经过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不能就此停止,事实上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与学科课程依然存在着割裂和对立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与学的实际中,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科课程这两个要素,或者学科课程不变或变得不彻底,充分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去实现更优化的教与学的效果,结果是采用了新型的教与学模式、以课程资源取代了课程内容、以开放的课程结构形式取代了封闭的课程结构形式,全方位运用了信息技术,却又与陈旧的课程目标格格不入;或者信息技术手段不变,而得心应手地创造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情急之下只有通过调整学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便符合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条件,这样一来,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又与陈旧的课程目标格格不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三个层面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和资料。但我们认为它的研究和实践始终没有从信息技术环境下走向信息技术文化中,没有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走向信息技术方法论。具体来说,整合一直徘徊在学科课程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变革上,徘徊在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和课程结构的变革上,无法上升到课程目标的变革。前言中我们已经提到,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改革的决策因素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程内容形式的变化和课程实施的环节。如果变革上升不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基本内容环节,任何课程改革都难于获得真正的成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如果只考虑所构建的数字化环境而不考虑数字化环境中孕育的文化,课程改革很难上升到课程决策层面,理所当然地徘徊在课程操作层面。如果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而没有提炼出方法论,培养起学生的信息意识,课程改革也只能徘徊在具体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上,触及不到课程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内容。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要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它的研究和实践就要强调从信息技术环境下走向信息技术文化中,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走向信息技术方法论,强调信息技术文化渗入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建设,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变革等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它不同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因为文化会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我们需要什么课程目标、什么样的课程基本内容,而不是仅仅影响课程实施和课程组织形式。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文化会影响课程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同时,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还强调信息技术文化对课程基础的影响和对课程改革所具有的宝贵特性,最终创生出信息化的学科课程文化,建设信息化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改革的目标 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文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设学科课程,建立信息化学科课程。具体来说,要基于信息技术文化产生的社会要求,从它们对课程目标、基本内容的影响入手,而不是仅仅基于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从它们对课程实施和课程组织的影响入手。这种研究的视角决定建立信息化学科课程的过程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所区别,是整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信息化学科课程的内涵 根据信息技术文化的属性和独特的社会要求,我们认为信息化学科课程的内涵可以表述为: 1.充分体现信息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有普遍性,也都具有个体特征,它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随个体生成的特点。 2.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信息社会倡导的信息素养、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它不仅有普遍的要求,更有对应学科知识而产生的特有标准,也有随课程实施而展开的伴随标准。它符合信息社会知识巨变的特性,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化的形式,而是以信息资源的状态而存在。每个个体所获得的学科学习内容是依据原有知识结构和发生的体验而形成。课程内容更符合信息社会文化和人才的要求。 4.课程结构的形式主要以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内容的特性为目标导向,倡导“主体一主导”教学结构,但不否定单纯的教师为主和学生为主教学结构对于一些学科知识点学习的价值。 5.课程实施重视过程展开和各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强调个体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等学习行为的发生,满足信息社会对学习方法、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6.课程评价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体现各种评价方式的综合化,在评价中个体能获得激励和自信。 (二)信息化学科课程构建的可能性 信息化课程构建的可能性探讨,可以从对课程的全新理解、信息技术文化对课程基础的冲击性影响和信息技术文化对于课程改革的宝贵特性等三个方面来考虑。 1.课程是什么? 课程究竟是什么呢?“试图要带给学生的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3]这是今天我们对于课程最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如果这种理解成立的话,那么课程的范畴是课程的规划系统、课程资源的操作系统、学习环境、个体体验四者的总和,它最终成为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 如果课程范畴成立的话,课程就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1)课程在一定资源范围中体现动态生成性,它是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产物。 (2)课程在一定社会条件中体现变化性,不同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者决定了不同的课程形式。 (3)课程在基本要求实现中又体现独特性,学习者在同一知识呈现面前由于个体的体验不一样,所获知识理解有大范围的个体差异。 如果课程特点成立,也就决定信息化课程及其实现过程的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文化正全面介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及领域,它具体的内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调整、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这些几乎全部反映在课程范畴的四个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的深度介入,课程的规划系统、课程资源的操作系统、学习环境、个体体验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要支持及包容,并且规范、指导这些变革,就必须有相适应的课程新概念出现,信息化课程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 2.信息技术文化对课程基础的冲击性影响 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也可以说是与课程最相关的和最有效的那些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主要是学科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学科知识的发展是影响课程最基本的前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致使学科研究也突飞猛进,知识量的激增、知识更新的加速,使得课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科中什么知识更重要的问题。 (2)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及创造出的新条件,是课程发展的外部基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重新定义和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数字化学习空间都决定和支持新的课程形态的出现。 (3)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个体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中有不同的特点,信息文化已影响到每一个领域和个体,学生在信息文化下的独特表现决定他们要求新的课程实施组织方式。 具体来说,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客观上要求课程目标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要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一信息能力;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促使实施个性化课程成为可能;信息时代赋予人类“信息型的认识结构”,客观上要求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4]。 3.信息技术文化对于课程改革的宝贵特性 信息技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以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载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还有计算机支持的信息资源和载体中隐含的信息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它们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课程改革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5]。这些特性保证了课程改革拥有创建最理想的学习、教学环境的能力,它是各学科课程完成信息化改造的技术平台。 计算机支持的信息资源保证了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组织、表现形式的变革,我们认为它可以体现出以下三种对于课程改革极为宝贵的特性: (1)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打破了纸介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经验之塔”中实现了由抽象向更低层的转化,这更符合人的认知特点。 (2)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海量存储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实施的成功,逐步消除、地域方面条件的差异,实现教育平等。 (3)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组织方式更适合人脑思维方式,更利于知识体验的发生。 信息技术载体中蕴涵的信息方法保证了课程变革的课程目标,使它更符合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它可以体现以下三种对于课程改革极为宝贵的特性: (1)便捷的检索、下载、存储,有利于学习者确立信息时代的知识观。 (2)图形界面、所见即所得的信息处理、分析,保证了有效的知识探究和体验的成功实现,从而确立信息时代的创新观。 (3)便捷的、E—MAIL、在线聊天等交互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培养合作情感。
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改革的过程 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改革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它是构建信息化课程的基本过程。课程信息化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是一种课程变革的方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微观和核心层次,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技 术和教育特征体现的基本途径。 课程信息化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如图),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它与整合存在着工具到文化、操作到决策、继承到发展、基础和目标的因果关联。存在着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目标、研究的途径、对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同等本质区别。它是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全面革命的过程。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发展或者革命的过程,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渗入到课程设计和课程操作中。课程设计主要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资料的变革,而课程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方法及课程评价等的变革。即它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而产生信息化课程。它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文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课程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要素,它和课程其它要素一样,是构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仅仅把它们看成是技术工具。因此,课程信息化的本质与内涵是: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文化渗透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把信息技术载体中蕴涵的信息方法上升为思想理念,指导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课程目标;把计算机及网络支持的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有利于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一起构建成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使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信息方法来锤炼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文化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这需要课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上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文化中传统课程向信息化课程的根本变革。
小结 既然信息技术文化观念和取向已经存在,它就必然会对课程目标、基本内容产生变革性影响,也必然会改变课程结构、实施和评价的方式。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也正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有价值的。信息技术能将人类从社会带入信息社会,它也完全有能力将课程变得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一定要从信息技术文化本身和组成方面入手。 [] [1][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EB]. http:Hwww.ete.edu.cn [2]余胜泉,余冠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EB], http://www.etc.edu.cn [3]肖川.课程的意味[J].北京教育,2003,(6):22—23. [5]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