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3.分析岗位职责形成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 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乃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院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项目组邀请了外贸、货运代理公司、报关公司和物流公司以及国际商务咨询行业等十多家企业,近20位专业人士,其中有业务经理、资深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等,由其担任主角,根据各自企业的具体业务,就六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范围和要求,并与本院的资深专业教师共同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将其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客观依据。 4.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行业专家参与。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专门化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通用》、《国际商务基础》、《国际商务运营与技巧》、《国际商务实务操作》、《国际商务常用单证实务操作》、《国际商务英语口语》、《国际商务应用文写作》和《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已赋予了新的内涵。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参照了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设置了下表所列的专业方向或实训课程。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分析 1.要体现当代世界职业的先进理念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行业,其由综合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实习课程五个模块所构成。综合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学基础》、《管基础》、《学基础》、《商务日语》和《》课程等,保证了高职教育“高等”的性质,使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综合基础课程加强了与核心课程的相关性,也为学生未来的持续,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为各专业方向课程服务的.具有共同的知识与技能,并突出了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和实务性;专业方向课程体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针对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六门专门化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某一或多个岗位能力的提高。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宽专多能”和“终身学习”的特征,要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这种综合型“通才”的培养目标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
2.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但要有适度的超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处理好课程设置中的静态与动态的相互关系。综合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保证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可随着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或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如新增“外贸跟单员专门化方向”,对不需要的课程予以删除,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要采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因此,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应用知识和综合技能.强化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基础理论》、《国际商务运营与技巧》、《国际商务实用英语等课程》。这些专业教材的编者是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双元组合,教材内容是岗位技术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的整合,培养目标是高职学历证书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的结合。 4.要实现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中职课程体系是高职课程体系的基础,高职课程体系是中职课程体系的延续和提高。中职和高职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条主线,将每一条主线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分层推进,形成中高职的有机课程体系,使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培养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予以拓展和升华。因此,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分层,使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合理有效地衔接。 5.要留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采用弹性化的模块形式,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形式和选修课程模块选择,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部分学生实现“专升本”愿望创造条件。产学研道路可采用校内的国际商务实训室、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进行。选修课程可包括相关专业课程、心理学课程、第二外语、文学和课程等。 [1]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职教,2004,(8)。 [2]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 [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3]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2005,(3). [4]徐 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下一篇: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