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3.数字化工业实训中心 数字化工业实训中心是将学院“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校办工厂 (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虚拟化的学生(员工)实训平台。开发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图片库、仪器设备使用视频库、实验实训项目资料库、虚拟实训单元库、实训项目试题库等模块,建立了网上虚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实训环境;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以学院现有的几十个认证项目为基础,内容包括项目简介、名师介绍、培训方案、多媒体课件、历次试题、模拟考场等模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校办工厂(咸阳机床厂)的职业岗位要求、生产与工艺流程、生产组织、产品设计、质量标准体系等形成系统性设计的虚拟化学生(员工)实训环境。完整的数字化工业实训中心,所有内容对教师和学生开放,强化教学实训环节,扩大技能认证的规模与效益。 三、机应用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院信息化建设在硬件与软件两个层面上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方便性和快捷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体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四个平台”和“多个出口”。“四个平台”是指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选修平台和专业任选平台。根据不同的社会岗位需求,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多个出口”专业方向(见图2),每个专业方向 30学分,突出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降低。 通过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视频点播系统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情景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出口和所含课程,通过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录像等自主学习专业课程。 数字化实训中心的开放,使学生的实验、实训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随时可以验证教学过程和从事技术创新,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极大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计算机专业教师都配备了便携式电脑,可以借助现实教学和虚拟两大平台完成和学生的教学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教学门户系统有力地促进了远程的实施,保障近年来提前就业上岗学生学业的完成,学生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效解除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的隐忧。 (三)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反馈决定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信息化教学使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了及时、有效和快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作业在线评价、在线答疑、教师邮件系统、讨论、教师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 是考查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评价,学院在教学门户系统建立了专业考试题库和考试系统,有效地推动了教考分离,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教、学得到了有效监控。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实行IT资格认证,通过认证实行学分替代和互认,学习弹性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四)毕业生信息反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借助教学门户系统,如邮件系统、教师邮箱、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论坛等,通过信息化平台与毕业生取得联系,及时准确获取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的反馈信息,对后续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的多个专业选修方向可以很好应对社会岗位需求,针对社会的不同需求只需及时调整“专业选修平台”的课程设置即可。 四、信息化教学产生的积极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最新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使专业和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工作岗位要求。 信息化教学借助Internet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人数及地域的限制,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的良好学习情境,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满足教育与技能发展需求。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习者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外随时学习知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和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信息化教学不只是单一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使学习者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地唤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封闭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从师生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从学生之间的合作来看,信息化教学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从事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交流协商、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 (四)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电子题库和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可使学生随时随地完成教学结果的评测与反馈,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进程。 (1)左明章.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应用模式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2)顾清红,瞿塑.建构、环境及学习团体:教育技术的新思维[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