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曙光 刘忠伟 时间:2010-08-17
 摘  要:通过对教材的定义、多元智能理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目标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材的一般模型、原则。    关键词:教材;多元智能;模型         自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改革和建设就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为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教材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智能的提高、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它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是教师表达思想观点、传播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主要窗口。但教材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受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高职机械类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易操作的一般模型、原则。    一、教材    1.教材的定义    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①根据一定的学科的任务,编写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导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教材的理解是不相同的,从教材的来看,它应该是变化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定义,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定义,从以上定义可知,教科书不等于教材,它只是教材的一部分,编好教科书并不等于编好教材,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可能误解了教材的意思,往往只编教科书,而忽略了对其他材料的编写,这是相当错误而且是有害的。教材的定义没把握好,当然谈不上教材改革和建设。    2.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现状    通过近年来的机械类教材的建设和改革,不论是在教材的质量方面,还是在数量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建设正在进行,如果不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那么肯定会给新的教材改革和建设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1)缺乏一种合理的教育思想指导。一味地强调机械专业教材的逻辑性、实践性,往往根据教师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材的编制,忽略了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习者的特征和专业培养模式,不仅教材的内容和学习者个性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且教材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2)对教材的定义认识不够。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建设就是编写教科书,认为编写教科书就等于编教材,致使辅助教学材料不够或没有,尤其是实训教材严重缺乏。    (3)缺少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少高职院校部分教材沿用本科教材,难度大,学生难接受和理解。教师授课时.也往往是教师本人根据个人观点随意增减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平时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毕业后即可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不需再培训)。特色就是优势,专业的特色首先在于教材的特色,教材的内容有特色了,学习机械专业的学习者才会有自己特色,这样有特色的机械类人才才能立足于教育、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各专业都要坚持的原则。    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的定义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家加德纳1983年首先提出的。MI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技能,都有他的强项和弱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图式(见图1)。也就是说,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聪明的,都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智能强项),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在哪方面聪明,怎样使他变得聪明。因此,加德纳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多元智能观点的核心都在于认真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 (1)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利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教学的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在于正确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人的学习样式是千差万别的,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他最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可能效果一样,如果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都是一个模式,而学习的人的个性又不同,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会怎样?当然知识的呈现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共性,挖掘职业教育的共性的同时,尽力凸显个性的发展,制作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高职教材。(2)促进高职多元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能适应社会、适应专门岗位的人才。多元智能的显著特征就是多元性、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所处的环境、经历的教育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是不同的。    2.多元智能与教材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成为各个学校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虽然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提倡了许多年,但成效是甚微的,原因之一就在教材不符合个性化学习、不符合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智能图式.对学习者的智能没有充分挖掘出来。选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使教材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知识点和学习模式、途径)。不仅可以推进教材的改革和建设,而且能够推进现代化多元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多元智能与学习的本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基本理念有二:一是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另外.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而多元智能理论正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本身就具有图1中的八种智能图式,八种智能图式是不均衡的,但总有几种是强势图式,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图式去选择一种学习策略,有意义地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见图2)。老师职能就是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不要给他明确什么.规划什么,因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大学生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什么事情还是靠自己去规划.自己不学,无论老师怎么做,效果是不明显的或不够理想。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材建设的一般模式和原则    2001年3月,部下发的教高[200111号文件《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作为“十五”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探索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媒体、多品种系列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材耽误人才”的落后局面。虽然以“立体化”为目标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跟真正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材建设还有一段距离.笔者根据教材的定义、多元智能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体化”为目标、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全新的教材建设模式(见图3)。      1.教材建设要遵从的步骤    (1)组织编制队伍。教材编写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材编制的质量。组织部分老师,从图书馆借出相关的书,查看部分相关网站.编好目录.然后往框架里塞内容,不出一两个月教材就编出来,这样的教材质量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教材会害了学生。所以编写教材之前一定要考虑编制队伍成员总体素质。    (2)了解高职学习者特征。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者特点就等于无的放矢、盲人骑马。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等其他的院校的学生,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层次、基础不同。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二是目标定位不同。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能找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最大、最好的期望。三是心理素质不同。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自我感觉比别人差,没有信心,这样导致个性强、但又不愿意学。    (3)学科性质。高职院校的学科一般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其他为辅,每个专业有本身的学科特征.如机械专业,它具有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编制教材时编制队伍要熟悉各专业的学科性质,向学科性质靠拢。    (4)划分教材模块。在理解教材定义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模块划分,各知识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知识分解、多样化呈现,具体见图4。    (5)学习者和同行专家评审。初稿写完,还要经过学习者和同行专家评审,学习者是教材的学习对象,他们最有发言权,如果不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教材肯定是不及格的教材,同行专家可以用不同视角对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修改教材提供参考意见。    (6)修改、定稿、发行。    2.编制教材的原则    (1)编制教材的队伍要多元化。编制教材队伍多元化目的是避免单一化,为了达到教和学的统一。教师要多元化,要包括同行专家、教育学专家、心专家等。学生多元化,要包括在读学生、毕业学生等。    (2)教材内容要多样化。教科书的编写只是教材编写的一个方面,教材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辅助资料,其中辅助资料要包括实训资料、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和音像资料等。当然多样化的同时考虑教材专业化、时代化。      (3)知识点呈现方式要多元智能化。教科书的知识点呈现方式多元智能化指的是每个知识点表现方式要以八种智能图式中其中几种分别编写出来,这样学习者在自学或教师上课时可以选择自己智能图式进行学和教,达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4)宁精勿滥。由于许多的原因,同一教材的不同版本多如牛毛,滥竽充数者占多数,符合教育教学的教材甚少,精品更少。高职院校比较多,可真正实行教材资源共享的又不多。所以要把许多学校的教师、专家、学生集中到一起,共同编制教材,这样才能够出精品教材。 参考 [1]蒋大平.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68 [2]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4. [3]黄 海,周艳军.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5—57 [4]钟利军,马廉洁,刘继广.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8∶112—114 [5]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48—50 [6][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杜,199g,10 [7]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6—7 [8]陶西平.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人民教育2003,17:12-14. [9]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