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 (1)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利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教学的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在于正确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人的学习样式是千差万别的,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他最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可能效果一样,如果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都是一个模式,而学习的人的个性又不同,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会怎样?当然知识的呈现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共性,挖掘职业教育的共性的同时,尽力凸显个性的发展,制作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高职教材。(2)促进高职多元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能适应社会、适应专门岗位的人才。多元智能的显著特征就是多元性、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所处的环境、经历的教育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是不同的。 2.多元智能与教材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成为各个学校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虽然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提倡了许多年,但成效是甚微的,原因之一就在教材不符合个性化学习、不符合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智能图式.对学习者的智能没有充分挖掘出来。选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使教材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知识点和学习模式、途径)。不仅可以推进教材的改革和建设,而且能够推进现代化多元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多元智能与学习的本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基本理念有二:一是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另外.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而多元智能理论正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本身就具有图1中的八种智能图式,八种智能图式是不均衡的,但总有几种是强势图式,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图式去选择一种学习策略,有意义地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见图2)。老师职能就是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不要给他明确什么.规划什么,因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大学生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什么事情还是靠自己去规划.自己不学,无论老师怎么做,效果是不明显的或不够理想。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材建设的一般模式和原则 2001年3月,部下发的教高[200111号文件《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作为“十五”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探索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媒体、多品种系列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材耽误人才”的落后局面。虽然以“立体化”为目标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跟真正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材建设还有一段距离.笔者根据教材的定义、多元智能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体化”为目标、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全新的教材建设模式(见图3)。
1.教材建设要遵从的步骤 (1)组织编制队伍。教材编写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材编制的质量。组织部分老师,从图书馆借出相关的书,查看部分相关网站.编好目录.然后往框架里塞内容,不出一两个月教材就编出来,这样的教材质量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教材会害了学生。所以编写教材之前一定要考虑编制队伍成员总体素质。 (2)了解高职学习者特征。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者特点就等于无的放矢、盲人骑马。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等其他的院校的学生,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层次、基础不同。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二是目标定位不同。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能找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最大、最好的期望。三是心理素质不同。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自我感觉比别人差,没有信心,这样导致个性强、但又不愿意学。 (3)学科性质。高职院校的学科一般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其他为辅,每个专业有本身的学科特征.如机械专业,它具有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编制教材时编制队伍要熟悉各专业的学科性质,向学科性质靠拢。 (4)划分教材模块。在理解教材定义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模块划分,各知识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知识分解、多样化呈现,具体见图4。 (5)学习者和同行专家评审。初稿写完,还要经过学习者和同行专家评审,学习者是教材的学习对象,他们最有发言权,如果不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教材肯定是不及格的教材,同行专家可以用不同视角对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修改教材提供参考意见。 (6)修改、定稿、发行。 2.编制教材的原则 (1)编制教材的队伍要多元化。编制教材队伍多元化目的是避免单一化,为了达到教和学的统一。教师要多元化,要包括同行专家、教育学专家、心专家等。学生多元化,要包括在读学生、毕业学生等。 (2)教材内容要多样化。教科书的编写只是教材编写的一个方面,教材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辅助资料,其中辅助资料要包括实训资料、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和音像资料等。当然多样化的同时考虑教材专业化、时代化。
(3)知识点呈现方式要多元智能化。教科书的知识点呈现方式多元智能化指的是每个知识点表现方式要以八种智能图式中其中几种分别编写出来,这样学习者在自学或教师上课时可以选择自己智能图式进行学和教,达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4)宁精勿滥。由于许多的原因,同一教材的不同版本多如牛毛,滥竽充数者占多数,符合教育教学的教材甚少,精品更少。高职院校比较多,可真正实行教材资源共享的又不多。所以要把许多学校的教师、专家、学生集中到一起,共同编制教材,这样才能够出精品教材。 参考 [1]蒋大平.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68 [2]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4. [3]黄 海,周艳军.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5—57 [4]钟利军,马廉洁,刘继广.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8∶112—114 [5]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48—50 [6][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杜,199g,10 [7]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6—7 [8]陶西平.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人民教育2003,17:12-14. [9]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75—77
上一篇:谈职业教育教材的区域性与适应性
下一篇:高职院校班风实践与体会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