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学院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抓好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特色的精品主干课程建设,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牢固基础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课程和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其基本要求如下:
(一)制定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三)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五)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重视教材建设
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七)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
教学文件指教学大纲、大纲、教学日志、教学任务书、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作品、等。
(八)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考核等。应在此方面力争做到质量保证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程序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二)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一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学科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教学文件等。
(三)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执行过程中,在学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精品课程的验收
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精品课程,按下列程序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
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
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五)奖励
对被评为优秀、合格的精品课程给予奖励。对优秀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通报全院嘉奖,对院级优秀课程优先推荐,作为省级以上优秀课程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所有教师可优先安排业务进修、晋职等,对优秀课程的教研室或教师集体,在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时优先给予资助。
(六)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对已审定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精品课程建设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CAI课件开发、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参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参加学术会议及组织课程检查评估等有关开支。
课程建设经费按滚动式分阶段下拨,年度抽查成绩显著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增拨,未按课程建设计划进行者则停止支持,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七)精品课程建设流程

四、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主要评估方面、评估要素和评估指标三个层次。每个评估方面的权重系数为Mi,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为Nij。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如下:

1.课程评估指标等级标准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评估指标中有A、B、 C、D四个评估等级,按三个主要评估方面分别列出。只给出A级标准和C级标准,介于A级、C级之间且为这两级指标平均值以上者为B级,达不到C级即为D级。
自报特色项目为附加项目,经审查若情况属实,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者,在总评结果A级上加1~5分。
2.评估结果的计算方法
本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等级评定和等级状态方程表示法,评估时只需对评估指标按内涵要求给出评估等级(在A、B、C、D四档中选定)并按下式计算评估结果: 
(其中i=l,2,3;j=1,2,3……n)
式中:V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评估结果。
K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比例系数。
Nij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第j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
a、b、c、d则分别表示评估结果为A、B、C、D四个等级的重要性系数之和,且(a+b+c+d)=100(不计附加分)。
(二)评估等级标准
1.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优秀:
①a≥80,d≤6或a≥70,d=0。
②c=0,d=0且B级项目数≤4个。
2.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良好:
①a≥70,d≤6或a≥60,d=0。
②d=0且C级项目数≤3个。
3.合格
未达到良好标准,且d≤8。
4.不合格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五、精品课程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评选与建设、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诸方面的关系。
要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学院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要从宏观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倾斜。如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注重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
——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
所谓精确评价,是指对评价信息和方法都力求准确可靠,不下无根据的结论,不用无根据的信息。所谓模糊评价,是指评价信息的收集与解释并不要求非常准确,觉得大概具备某种标准就可以作出分析判断。如评价指标体系中教风的评价就可以采用模糊评价与精确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