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叠字”谈李清照词的语言创新
摘要:牵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她的词具有很高的技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卣己的词作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在叠字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和极高的造诣,创造出了以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她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
关键词:李清照;语言创新:叠字特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们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自西斋词话》)。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词林纪事》)。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也是不妥贴的。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周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开始,在各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孙正刚《词学新探》)。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旬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还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间文艺学习,常有口语熔炼其中。众所周知,词本来是民间的艺术,可是后来被士大夫垄断,与人民群众脱离了,因而也逐渐消蚀了它的生气,词作搬用典故蔚然成风。但李清照独具慧眼,没有随波运流,注意从民间语言中汲取养料。她的的《声声慢》就是一例,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将息”就并非文人们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庸宋时的方言(《李清照集校注》)。再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如梦令》)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敢于创新,在叠字、叠句和偶句运用上独见功力;李清照善于从民间语言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口语。李清照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与之后人的赞不绝口。李清照的词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