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为主线,贯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倩 时间:2010-08-16
   摘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学生能够完成具体指令,却不能把零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创作一个完整作品的问题,提出以“依葫芦画瓢”“推陈出新”“各显神通”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创作的能力。

 

  关键词:作品  创作  三个阶段

  一、研究背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每一节课讲解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领会、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一个章节学完之后,让他们做点儿什么,学生却往往不知所措。比如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之后,如果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指令,如要求学生设置某个动画,或者是设置一个超级链接,学生都能完成,但如果要求他做一个介绍家乡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他可能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能把零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一学期下来,真正要考察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往往觉得一无收获,长此以往,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兴趣就越来越低,上课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置若罔闻,开小差做其他事情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兴趣,把学生的兴趣从上网玩游戏、QQ聊天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呢?

 

  二、理论支持

 

  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可以说经历过三个阶段:以学习机语言为主的程序设计教学阶段;以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主的应用软件教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阶段。而目前正处于从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阶段向信息素养培养阶段的过渡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创新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要体现这一教学根本目标,就必须使学习成果作品化,并做好学习成果的发表工作,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包括交流力、表现力和约束力,还能够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以PowerPoint软件为例,我们教学的目标,当然也是希望学生最终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软件创作出相关的作品,而绝不是仅仅会使用其中的某些菜单命令。事实上,PowerPoint软件其中的技巧内涵是很多的,我们根本不可能把每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都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可能预见学生在未来使用这个软件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软件创作一个完整作品的基本流程,并学会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某一节课要了解哪几个基本术语,掌握哪几个菜单命令,而是要考虑到整个章节,在整章学完之后,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来?

 

  下面我以PowerPoint软件的介绍为例,来谈谈我的尝试。

 

  三、教学尝试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一定要充分准备好学生创作作品所必需的资料,这样上课时就能避免学生因资料不足而要上网搜集。因为这一阶段学生还未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如果给学生上网的机会,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无法控制自己而去偷玩游戏,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还会转移学生对作品的注意力。

 

  我事先准备了一个以“我的家乡慈溪”为主题的网页,分风景名胜、风土人情、风流人物、三北名镇几个方面准备了相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做好课前准备之后,我分三个阶段来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第一阶段:“依葫芦画瓢”──完成基本作品

 

  

示范作品(一)

 

  在指导学生之前,我先做好一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非常简单的制作了五张幻灯片,基本都是使用了“标题、内容与文本”的版式。通过展示我的作品,给学生一个主观上的认同,提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开始讲解制作过程,在引入模板、版式等几个基本概念之后,我又简单介绍了常用的菜单项,就让学生照着示范作品自己做。因为有“蓝本”可依,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快。然后依次在原示范作品上引入动画设置,再增加一张目录幻灯片,以引入超级链接。三个知识点讲完之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作品。

 

  这一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的示范作品制作,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最基本的操作,熟练掌握各个基本菜单,了解做一个完整的PPT作品的基本流程。

 经过基本作品的制作,不论学生的基础怎样,审美能力如何,比起以往有的学生始终做不出自己的作品来,总算都能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让部分机水平本身比较高的同学产生了新的兴趣。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开始尝试使用其他的模板,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使用一个模板,而是希望每一张幻灯片各使用一个模板。学生开始有了自己创作的欲望。

 

  抓住这个时机,我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推陈出新”──完善复杂作品

 

示范作品(二)

 

  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我向学生展示了不使用模板,而是自己运用各种图片,在空白的幻灯片上完全自己创作的示范作品,同时每张幻灯片介绍的内容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比如可以插入多个文本框和多张图片,因此版面的合理安排就显得很重要。展示完毕,除了上一阶段的素材,我又给了学生一些不完全一样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尝试仿照我的示范作品自己创作。虽然基本重复的是上一作品的技术,但因为有了自己创作的空间,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把各种漂亮的小插图摆来摆去,设计出更美感的版面。

 

  这一阶段,作品的主题仍然由老师指定,一方面有完整的示范作品,另一方面又给出了较多的素材,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可以在仿照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喜欢在一个作品中尝试多种色调,导致整个作品很不协调,虽然色彩鲜艳,分开来看每张幻灯片都做得不错,但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是乱,不漂亮。这时,我把所教的八个班级的优秀作品集中在一起,给各个班级的学生欣赏。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被选为优秀作品的学生非常兴奋,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做出更好作品的好胜心。不少同学看了优秀作品之后,马上要求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这次的作品虽然有了较大的自我创作空间,但主题还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而且与前一阶段的主题一样,所以有的学生开始不满足起来。不少学生提出新的希望,有的要求做介绍姚明的作品,有的要求做校刊、班刊……学生创作的欲望被进一步激发。

 

  于是,在学生基本上都完成第二阶段作品后,我们顺利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各显神通”──创作个性作品

 

学生作品──“童年·少年”

 

  经过两次完整作品的制作,学生基本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流程。这时,再给学生布置创作自己的个性作品的任务,从主题的确定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再到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自主创作空间扩大了,但由于学生的素质、能力不同,有的学生有“蓝本”可依还好,一旦没了老师的示范作品,就不知所措了。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再让学生每个人交一件作品了,那样学生的任务量太大,整个课时拖得太长,会导致作品难以上交,最后不了了之。因此,我让学生以四五人为一小组,强调小组合作。有的同学基础比较差,动手能力较弱,完全由自己创作是无法创作出比较好的作品来,但在小组中,他可以着重于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出谋划策,这样也能部分地锻炼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甚至只是学习、观看也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从基本作品到复杂作品,再到个性作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层次要求。基本作品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上交,复杂作品可以两三个人合作也可以个人为单位上交,而个性作品则强调小组合作。三个阶段的要求不同,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接受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完成的情况也不同。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起来速度比较快,我就让这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当完成的人比较多了之后,我就让学生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基本上保持了学生步调一致,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样以作品为主线,贯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做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劲头足了,从往届的学生经常在下课铃响前就关好电脑准备冲刺去食堂,到现在的学生下课后要我一遍遍催促才肯离去,有时甚至一直做到下一节上课,以前很多学生根本不上交作品,而现在学生总是要求:老师,我还做得不够漂亮,下节课还能不能做?

 

  我想,这种变化,不能不说是这种教学尝试的小小成果吧。

 

  

 

  [1]李芒.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J].科技时代,2001年9月.

 

  [2]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