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晶晶 时间:2013-02-14

  (二)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真正做到以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主要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职业岗位能力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却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从一门课来考虑,比如报关报检实务培养报关员,外贸跟单实务培养跟单员,并没有从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考虑,没有从职业的工作任务来考虑,于是就存在着以上调查问卷中的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三、细化职业能力、分解整合课程
  (一)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
  1、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以外贸业务这一条工作任务为主线,把各门课程贯穿到这一工作任务中,每门课程都是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只是负责一个环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打破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整合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实务操作性不足的课程或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在教学中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推导、论证和公式计算省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增加外语课时,突出专业特色。外语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能够用英语去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能达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英语水平。在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训练自己运用英语思维、表达和阅读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外经贸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此专业岗位职业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工作的整个流程就是这一专业的工作任务,各门专业课程都只是这一工作任务的一个环节,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从外贸基础知识到报价、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工厂跟单、单证缮制、出货装运、报关报检,到最后的合同善后及纠纷处理。这就是外贸业务的整个工作流程,也就是一个工作任务。每一门课分别集中训练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总都要训练学生的是英语函电写作及外贸口语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必须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能让学生学习到整个系统的知识也不会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王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学改革,2010,2.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4.
  [4]牛士华.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