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共存的机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建江 闰超 袁冬梅 时间:2010-06-25
摘  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是其增长的内在需要,是美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经济繁荣造就了巨额贸易逆差,巨额贸易逆差则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低失业、低通胀做出了贡献。可以说,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表现,而不是竞争力下降的标志。从美国经济这一特殊表现来看,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内向型经济,并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关键词:巨额贸易逆差,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分工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共存


  凯恩斯主义外贸乘数理论和以Wynne Godley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强调,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利,而较大的逆差往往导致经济衰退、高失业率。但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共存,冲击了这一传统理论。这一时期,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92-2003年间,美国贸易逆差由390.9亿美元扩大到4965亿美元,2004年扩大到6177亿美元(参见下表),其经常项目赤字也几乎同步扩大,2003年达到5306.6亿美元,2004年将达到6659亿美元。


1992~2004年美国贸易差额与经济趋势对照表  单位:亿美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GDP

3.3

2.7

4.0

2.5

3.7

4.5

4.2

4.5

3.7

0.8

1.9

3.0

4.4

失业率

7.5

6.9

6.1

5.6

5.5

4.9

4.5

4.1

4.0

5.8

5.7

6.0

5.4

贸易逆差

390.9

701.9

983.7

962.6

1039.4

1081.7

1648.6

2632.5

3783.4

3626.9

4180

4965

6177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商务部网站。2004年贸易数据系根据http://www.bea.doc.gov/bea/newsrelarchive/2004/trans304_fax.pdf整理。


  不过,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并没有伴随经济衰退。这一时期,美国年均GDP增长率达3.3%,虽然经历了2001年的短暂调整,不过2002年又开始复苏,2003年年增长率为3%,2004年则上升至4.4%,预期2005年依然乐观。失业率由1992年的7.5%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4.0%,尽管2001年以来,失业率有所上升,不过相对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低水平,2004年12月仅为5.4%,2005年1月又进一步下降至5.2%。


  对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肯定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吕夫把美国可以任凭贸易赤字居高不下而安然无恙的状况称为“无泪赤字”。罗伯特·墨菲(R.G.Murphy 1999)将贸易逆差称之为美国的朋友,认为逆差有助于防止美国经济过热,并抑制通胀,而其所衍生出的竞争效应,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克鲁格曼(Krugman 1994,2000)认为经济福利与贸易余额几乎没什么关系,存在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表现。罗伯茨(罗塞.罗伯茨2001)不但肯定逆差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且相信任何试图消除贸易逆差的政策都会弊大于利。


  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巨额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在弗兰克(弗兰克1998)看来,贸易顺差是优势的基本特征,一国贸易逆差扩大,往往是其经济竞争力或者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标志。USTDRC(USTDRC 2000)的民主党委员宣称:贸易逆差使美国付出了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不平等加剧等代价,并导致美国制造业基础和长期竞争力的衰落。2002年以来,不少学者认为美元贬值的首要因素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而巨额逆差将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沃尔夫2005)。但是过于强调逆差负面影响的观点因美经济持续增长而缺乏说服力。


  显然,对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高增长、低失业共存的现象,学者们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探讨美国个案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共存的机理分析


  (一)巨额贸易逆差满足了美国经济增长与独特经济结构的内在需要  美国是高消费、高投资与低储蓄率共存的国家。这种经济体系,使得美国总需求长期超过总供给。例如,1996~2004年间,美国全国总储蓄率平均为16%,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个人储蓄率到2004年10月仅为0.2%,经济体系中形成巨大的储蓄缺口。从宏观经济稳定态势来分析,若没有贸易逆差支撑,将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美国总消费中,又以私人消费为主导。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消费品进口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年消费品的进口比1994年增长了107.3%,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丁业设备及原材料、商品也分别增加了72%、62%、52%。2001年以来,虽然美国经济一波三折但消费一直强盛不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进口不断上升的根本性动因。


  斯特芬和克穆—(Stefan 2001)基于美国经济增长上的贸易逆差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经济的超潜力增长实际上能够解释一定比例的贸易赤字膨胀,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增长实力能够说明1996-1999年间450亿美元或者说是1/3约142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增长量,即进口的剧升源自于美国的经济繁荣,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美国大量和长期进口国外廉价的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弥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国内总的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有力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而美元的特殊地位,以及美国经济的繁荣,又使得美国有足够的实力支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2003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72%,全球外汇交易68%是关于美元的,全球贸易结算68%通过美元进行。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美国可以任凭贸易赤字居高不下而安然无恙:世界需要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以输出美元来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或清偿能力,美国可以源源不绝地印刷美元到世界各地进行采购,扩大国内的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被高估的美元使得美国不但将广大发展家生产的最优良商品集中于美国,而且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美国近乎“随心所欲”地享受“无泪赤字(tearless deficit)”。


  日本学者吉元川忠(吉元川忠2000)对肋年代前半期日美贸易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日本是将自己的贸易盈余资金注入到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进口日本商品,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说得极端一些的话,日本是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种现象当成了贸易顺差。2004年,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多达6099亿美元,到2004年11月底,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1911亿美元,也可以说差不多在重复日本的故事。克鲁格曼(Krugman 2003)强调,这是美国支持其贸易赤字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美国经济既有能力承受贸易逆差,也需要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


  (二)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国际分工高级化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金字塔架构国际分工格局(华民2002)。在这一格局中,第一层次是美国,以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垄断信息产品的供给在国际分工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第二层次的典型国家是英国(也包括美国),为整个世界提供服务产品,尤其是服务产品。第三层次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它也是西欧国家的代表,在当今的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资本品的生产。第四层次的国家不少,典型的代表是日本(也包括韩国),它们在当今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最终中、高档消费品的生产。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凭借自己独特的国际分工地位,在全球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曾经号称为世界工厂。第五层次的国家以中国、东盟为代表,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最终消费品的生产。第六个层次的国家除了石油输出组织成员之外,绝大多数是广大的低收入国家,如亚洲的孟加拉,数量众多的非洲国家等,主要从事农业与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说,除OPEC成员之外,该层次不少国家甚至没有完全参与国际分工。


  作为国际分工顶层的美国,既是全球信息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全球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产品需求来自于全世界,且市场空间广阔。在这一国际分工格局(如下图),美国从他国大量进口廉价日常消费品和生产用的原材料,而将利润丰厚的信息产品、服务产品销往其他国家,因而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但这样的贸易格局只能说明,其他国家(贸易顺差国)是以本国的资源耗费和低报酬的劳动为美国提供福利,并推动美国经济运转,而美国则将国内生产和生活的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转嫁给这些国家。


  同时,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美国跨国公司通过FDI寻求低成本生产、逃避贸易壁垒,它们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成本和收益,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润。且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其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东道国所获得,不过是把所谓的顺差留在东道国。而且,在全球知识经济飞速的今天,贸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商务、贸易等的出现大量隐藏了美国的出口贸易量,传统贸易统计已无法准确衡量这些贸易量(刘建江,2002)。所以,美国名义贸易逆差数据中有一部分并非实际的贸易逆差。因此,美国通过国际分工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取世界福利,在这一格局中贸易逆差没有阻碍美国经济增长。


  (三)巨额贸易逆差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级化  从美国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进口商品主要分三种:一是资源性商品,这部分进口商品主要是资源性商品,如2003年石油贸易逆差1204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约1600亿美元,占逆差总额的1/4以上。基于比价不合理和贸易条件等因素,J.Morisset(1997)估计,原材料出口国每年损失的外汇收益达1000亿美元之巨,这部分逆差,是美国乐意承受的;二是补偿性商品,是美国基本不生产而需要消费的产品,能弥补美国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填充其消费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对美国整体经济来说是一种福利;三是资本和技术密集性商品,主要是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机、日用电子产品等。但这主要是美国与欧盟、日本之间资本和技术水平的竞争造成的,这种逆差真正对美国的经济利益有损害,但它在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中所占比例很小。


  大量廉价的进口商品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整体经济的繁荣。早在1994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向国会递交的《国会出口战略实施报告》,就明确提出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这充分反映了美国转移劣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的战略意图。美国依赖国外进口日常消费品,然后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例如,在2003年全球信息科技业100大排行榜中,美国75家,日本仅4家。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福利分析,由于它们属于朝阳产业,利润率高,其所获得的福利是普通初级产品所不能比拟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为美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丰厚的利润空间,而且为高新技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并直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美国是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GDP的构成已由1980年的65.38%升到74.45%,成为美国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一直以来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也保持着较大的顺差,1991-2003年间,美国服务贸易累积盈余高达9000多亿美元。


  这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也对美国保持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因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已远高于第二产业。例如,从不同行业的就业贡献分析,自二战以来,美国私营机构增加了6000多万就业机会,其中90%来自于服务业。在1996年美国经济创造的260万个就业岗位中,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就占了240万个,约占92%,而汽车、飞机、船舶、铁路等制造业加在一起的总就业人数不过152万。



  (四)巨额贸易逆差有助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国际利益  就贸易总额而言,美国无疑将长期处于国际贸易中第一大国的地位。1998年,美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16.6%,低于欧盟的18.6%,高于日本的8.2%。2001年,货物贸易进口总额达11801.54亿美元,占世界总进口额的18.32%,商业服务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13%。2004年,美国全年商品进口总额高达14738亿美元,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19.5%。


  美国通过巨额进口,大量吸收他国商品,使得全球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对于新型国家而言,其扩大出口的指向主要是美国,如新加坡、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等,我国近年来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这种态势的结果,从发展家角度分析,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美国)的进口需求,从而扼杀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会,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因素。


  在全球美元化趋势下,加上多年来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更加突出。而美元化的结果、世界经济的繁荣越来越与美国经济相关。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高估的股市,使得持续繁荣的美国经济越来越脆弱,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微妙了。鼓励美元化国家的决策者将把经济困难归罪于美国,美国则可将经济衰退归咎于其他国家。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经济调整的后果,而巨额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美国开放他国市场的武器。


  三、结论与启示


  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从而获得了国际分工优势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如下贡献:首先,贸易逆差使美国在国内消费需求久旺不衰的同时,避免了通货膨胀,同时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其次,巨额逆差为美国加速产业结构、转移劣势产业提供了方便之门;再次,贸易逆差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间接积累资金,转嫁风险。对于顺差国而言,他们花费高昂代价促进出口,获得大量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回流美国,从而部分福利流人美国。然后美国利用美元或资本市场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扩大出口,而各顺差国却受到损失,美国则可转嫁危机。所以,美国名义上是巨额贸易逆差,实际上可能是福利的顺差,巨额贸易逆差不是美国经济衰退和竞争力下降的体现,而是经济强大的表现。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7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三位。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趋势中,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应受到重视。从美国经济表现来看,我国要努力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升级。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投入力度,增加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量,利用进口的技术外溢来提高国内科研水平。要努力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状态,改变低价格、低附加值出口的状况(这一做法往往遭受反倾销投诉),集中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要逐步将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内向型经济。在注重发展外需的同时,应努力扩大内需。在制造业进入全球性生产过剩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内部庞大的潜在市场。但是由于体制性障碍,国内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处于低效率状态。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开发国内市场、全面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再次,要谨慎对待美国贸易逆差,减轻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当前,受美国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以及低储蓄率、高投资率的影响,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能否维持成为大的问题。而据美方统计,中美之间美方逆差2003年高达1240亿美元,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1619.8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美中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美方还不断就此向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对此,我们必须以足够的警惕,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逐步减轻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要适时防范美国因巨额贸易逆差不能维持而给我国出口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因逆差而导致的美元贬值对我们巨额外汇储备所造成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