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袁华 黄永捷 韦艳玲 时间:2010-10-07
  [关键词]北部湾战略  广西  职业
  [论文摘要]在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职业教育与广西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依相存关系。广西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因为加快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都需要培养大批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也应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和完善广西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可适度超前于广西经济发展。
  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西职业教育应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以支持广西经济持续良好地发展。广西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并影响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本文拟从广西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对广西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广西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广西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
  当前,广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在广西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目前,广西正处于多区域合作、多机遇叠加的快速发展时期,西部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步伐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等,广西已步人化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加快,部分产业一体化初步形成,产业技术不断更新。
  据2004年至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2004年广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24.4%、38.8%、36.8%;2005年,第一产业比2004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而从2005年开始,第二产业占全区GDP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在2005年达到高峰,2006年~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比2004年略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二、三、一”结构。目前广西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从2008年秋季广西人才交流大会的用人单位来看,第三产业入场单位占83%,可见对于高级技工类人才的需求是这次人才交流会的特点。而对服务类、支持类、市场类岗位的需求比较旺盛也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有上升空间。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几年,广西第一产业的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还将上升。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物流业、国际经济贸易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其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广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较为突出。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已成为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已成为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起飞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经济继续在高位上加快运行,增长的稳健性和协调性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呈现出全面加速、整体提升和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已步人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广西应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和合作。
  广西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经国务院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公共管理与服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等四项人才开发工程,以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九大重点产业在未来几年内人才需求情况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广西北部湾区2008—2015年人才规划》及《广西大学学报(社会)》2008年第四期黎玉林、王反保《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北部湾发展战略下广西职业发展战略研究之一》一文。
  从上表可看出,要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广西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快速发展广西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解决就业,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广西经济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劳动力水平方面的支持。

  二、广西职业教育应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在广西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支持的同时,广西职业教育也应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
  (一)广西产业结构及变化决定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化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广西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的重点。广西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影响着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广西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应由培养低、中档技能型人才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中、高档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决定着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结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直接促进了广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贸易业、加工业、业、服务业、农业等方面,而新兴产业——临海型工业、高新技术、技术、新材料研发等的兴起,促进了广西招商引资、旅游、会展、港口行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盼陕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与北部湾地区经济相关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特色优良品种繁育、鱼类加工、物流、有色金属、机械与汽车产业以及旅游、信息技术、保险建筑施工管理、会展、东南亚小语种等专业的人才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新的需求。因此,广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应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求,在进行专业设置或新增专业时重点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沿海工业、高新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研发、仓储、物流、商贸、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所涉及的新兴专业。
  (二)广西职业教育应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为适应广西经济与产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广西的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开拓富有广西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都应紧扣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业院校应通过与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资源优势,促进广西产业的发展。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工业重镇——柳州的地域优势,设立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聘请来自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企业专家、技术专家和发展规划决策人任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委员,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通过承接企业生产加工模式业务,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联接,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是正确的,是一条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之路,广西职业教育应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
  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广西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要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师资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目前,广西职业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对此,首先,应拓宽专职业教育师资来源途径。应充分利用广西的高等院校扩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规模,把高等院校办成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一是与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公司或部门合作,利用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验,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人才;二是各类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本专业的学历后到专门的教育学院接受相关教育专业的培养;三是在目前师资紧张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策和过渡性措施,可吸收高校毕业生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但在上岗前应对他们进行教育学方面的严格训练,以确保教学质量。其次,应逐步推行职业教师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业教师资格制度势在必行,应帮助广西民族地区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质量,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机会向民族地区倾斜,当时机成熟和师资力量发展壮大时,再要求民族地区的职教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最后,构建职业教育师资终身学习体系。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就应建立与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相适应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制度,例如,保障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经费和时间,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培训人员资格制度及制定培训内容标准,提高培训实效;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入行资格制度,规范行业运行机制保障培训质量;可由国家或自治区出面,统一安排统一布局,有计划地安排企业承担在职教师培训及校企合作任务,下拨专款,嘉奖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以得到企业的持续性支持,形成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

  三、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可适度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应针对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而且应依据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发展。邓小平曾强调指出:“发展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远期的需要;不但要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广西职业教育,有利于把广西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既可以为广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也可以为广西经济在一些领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和造就大量人才为此,确定广西职业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战略非常必要,只有适度超前发展,才有利于促进广西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