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英 时间:2013-02-14
  事实上,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胜利的,整个社会生产力布局平衡,并且水平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可以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但是,我国是从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就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有很大区别,尽管如此,我党一直把马恩的上述论述教条化、神圣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排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而在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改革过程中,忽视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无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四、要注意消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求实、创新、效益、开放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改来改去都没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我认为,小生产的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就是小生产思想的母体。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到能进行个体劳动,但水平仍然很低的一种分散、独立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表示,就是:“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则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这种家庭基本上就是“全能”的经济单位。人们在自己拥有的那一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生活,彼此不相干。这样,经过几千年的训练,一代一代的潜移默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牢固的“麻雀虽小,肝胆齐全”的小生产思想。
  我国计划体制追求的“大而全”、“小而全”和强调自成体系,就是小生产方式希望“全能”生产和“麻雀虽小肝胆齐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制,实际上不过是放大和充实了的小生产家庭经济而已。
  小生产的交换方式受生产力的限制,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什么交换。“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换。”“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而形成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小生产的社会联系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无法理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新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好实现了小生产者希望实现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也是小生产者的愿望。传统体制下一度流行的“共产风”,全民职工中实行大体平均的“八级工资”制,农村中实行大寨工分制等,实质上都是平均主义的作法,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198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