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中国传统革故鼎新、厚德载物思想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9-05
[关键词]邓小平;革故鼎新;厚德载物;改革开放;继承发展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实践和最显著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主要倡导者。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部分之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中国传统革故鼎新、厚德载物思想有着渊源关系,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实现了对传统革故鼎新、厚德载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邓小平改革理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百日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一)邓小平改革理论对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邓小平秉承中国传统革故鼎新精神,有感于积弊太多太重,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邓小平坚持改革、革故鼎新的坚定决心和雄伟气魄,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二)邓小平改革理论对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发展。邓小平改革理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发展和超越。
1、邓小平改革理论对改革目的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革故鼎新思想。传统的革故鼎新思想主要的出发点不仅在于富国强民,更重要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阶级关系和统治策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制度。而邓小平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此外,传统革故鼎新思想多出现在社会“积弊日久”之时,而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邓小平深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这一问题,找准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症结所在,他明确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充分证明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2、邓小平改革理论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革故鼎新思想虽有一套社会变革的主张,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关于改革的迫切性,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关于改革的地位和性质,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关于改革的方针和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关于改革的范围,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关于改革的评价标准,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贯穿了他的理论的始终,他对改革的认识和评价,超越了传统的革故鼎新思想,是对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革故鼎新”。
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厚德载物思想
“厚德载物”语出《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同它具有的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厚德载物”精神特质分不开的。
(一)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对中国传统厚德载物思想的继承。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实践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邓小平开放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厚德载物思想的精华。
1、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历史的经验表明,凡是对外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比较顺利,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可能获得成功。邓小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2、明确了要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思想文化史上,曾出现过各学派、各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景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开放的性格,更是突出表现为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典型的例子是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甚至融合不仅不可避免,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不会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立,而且还会增加新的刺激和发展活力。邓小平更是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中国传统厚德载物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的开放理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厚德载物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发展。
1、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看成是一项基本国策,超越了传统对外开放重要性的认识。传统的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息、绵延悠长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封建社会一些开明统治者秉承了这种精神特质,开创了中外交流的繁盛局面,但却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对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难免存在不足。如在我们中华民族上,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盛唐气象”,唐人的视野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国人都更为广阔,外来文明的火炬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传播得更远。唐帝国疆域辽阔,使它在战略上必须重视民族关系和国际格局变化,另一方面,唐朝国力强盛,作为当时的一个“超级大国”,又非常注意中外交流。除此之外,打开这个局面的,当以太宗李世民一人的力量为多,或许他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无论胡汉,他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盛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即使如此,唐太宗对对外开放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而邓小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要性是指不开放就不能发展生产力;迫切性是指不能像小脚女人走路,步子要快;艰巨性是指要冒风险,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长期性是指政策不变,永远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五十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现在生产力不发达要对外开放,将来生产力发达了。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改变。
2、邓小平开放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的形式多样的开放,是对传统厚德载物思想适用范围的新开拓。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朝气蓬勃。由于具有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能力,从而得以生长繁荣、绚丽多彩。如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常驻外国人多达几十万,京师长安更是处处有外国人。但是,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及地域上的局限。中外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清朝康熙帝对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康熙帝优容西学是有限度的,清初中西科学交流,也仅局限在宫廷内进行。邓小平开放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的形式多样的开放,拓展了传统开放的范围。如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再如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利用外国贷款;发展补偿贸易;实行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建立三资;合作开发;国际租赁;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对外投资建厂;项目融资;等等。开放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
2、明确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维护国家安全,这是对传统厚德载物思想的新的补充和发展。综观中国思想文化史,无论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学派、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还是中外文化交流,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照搬、生吞活剥,而是进行了消化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说: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唾弃。因此,以我为主并不是刻意强调的。而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同时,邓小平又坚信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强调对外开放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一些教训和错误倾向而言的,如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和照抄照搬,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国情;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处理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这样,既较好地利用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又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弥补了传统开放理论的不足,是对传统开放理论原则性的发展。
上一篇: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和谐价值取向
下一篇:商名中的数字“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