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与国有股减持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万光彩 时间:2010-07-03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基本矛盾和困境的论述,认为“张维迎式”的民营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对我国大型国企来说是行不通的。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路来破解国有企业改革难题,那就是通过引入跨国并购投资,一方面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变现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来消除国企改革障碍。而全球化浪潮中的国际跨国并购的迅猛增长为这一方案提供了机会。在全球市场,谋求生存和成为跨国并购的首要战略动力,跨国收购特别是涉及到大型跨国公司巨额投资和重大改组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国企改革 跨国并购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打攻坚战的新阶段,不仅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更重要的是国企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一般性改革和完善的潜力不大,因而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家积极在中央企业中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重组上市,中外合资等多种途径加快发展主业,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
  
  我国国企深化改革的障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推行承包责任制,再到建立企业制度,成绩相当明显,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许多企业面临严重困难,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权关系不明晰
  在经历了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和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后,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增强,但是随着自主权的扩大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自由度或经营者的自由度的提高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相配合,这包括:市场约束,即存在竞争者;利润约束,即达不到应有盈利水平不仅所有者受损,经营者也要受到惩罚;产权改革,这不仅表现为所有者或出资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经营者行为、能力和绩效的监督,而且表现为所有者或出资者在必要的情况下,摆脱无能力和不能信赖的经营者的可能性。而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是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缺失的情况下实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欠缺,特别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等问题凸现出来。这突出的表现为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除了行政手段之外,根本没有经济手段来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结果进行约束。
  
  企业经营责任不明晰
  经营责任不明晰是产权不明晰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产权不明晰的实质。在我国,争当所有者,想拥有所有权的人太多,而真正能够承担国有企业经营责任的人几乎没有,无论是企业的董事长,还是政府的各部门,没有人能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企业承担的非经营性义务太多,使得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判断更加复杂,利润指标失真,难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另一方面,我国企业领导人的选拔任免制度、工资制度、奖惩制度都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经营成果难以承担经济责任。
  
  政企不分矛盾突出
  所谓政企不分不仅表现为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更重要的表现为“政资不分”,表现为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还没有找到一种管理,特别是经营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途径。企业所有者尚未到位,即使到位也还不知道如何行使和运用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政资不分反映政企不分的实质,而政企不分的重要表现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政府不仅执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还在很大程度上执行资本经营者的职能。
  我国国有企业除了面临上述的制度性矛盾之外,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时还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和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企业的债务负担和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
  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年则为58.4%,1991年为60.5%,1992年为61.5%,1993年为71.7%,从1994年对12.4万个国有企业清产核算资料看,国有企业负债率上升为75.1%。据1995年比较全面的调查看,国有企业实际的资产负债率仍停留在74.2%的高水平上。另外,从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实际水平不仅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而且高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在对国有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中发现,在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四个指标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指标值远低于国际标准。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二,是企业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根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企业的失业工人进入社会保障领域而得到保障。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社保基金严重不足,最近国家被迫停止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就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而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的核心—社会保障基金不足,与国企改革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减员增效。因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不考虑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
  

  跨国并购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通过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知道国有改革面临艰巨的任务。著名学家张维迎指出,国企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民营化。这为我国国企改革指明了一个远期的改革方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民营资本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力量,因而不能够胜任对庞大的国有资产进行市场结构多元化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的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得财政负担过重,这严重阻碍了国企改革。而通过引入跨国并购投资不仅能够摆脱国企面临的困境,而且能够解决国企的深层次矛盾。
  
  跨国并购对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影响
  跨国并购投资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利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而且只要项目运转顺利,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后续投资。这种新的资本注入,特别是外汇资本的注入,有较好的资本流动性。以往采用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方式吸引外资,与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没有置换出国有资产,用于富余职工安置。采用并购方式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我们可以将现有存量国有资产置换为资金,起到国有资产存量变现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双重积极作用。
  
  跨国并购对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
  在国内对待跨国并购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那就是将跨国并购仅仅视为解决国有亏损企业的途径。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跨国并购确实是解决亏损国有企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跨国并购对于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要使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庞大的资金注入。但是,我国国内的民营资本目前在总体上不具备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能力。据最保守的估计,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的数额在2万亿元以上。虽然改革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增长很快,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要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非国有投资者投资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张维迎式”的民营化道路目前还行不通。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中的关键问题——所有者或出资人缺位问题,广泛而分散的民营资本还不能发挥以投资者的身份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在目前的股市中,大股东(国有股)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能够进行大额投资,在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明显份额,从而能够从维护自己资产收益的角度真正关心企业经营状况的非国有投资者,不是国内分散的民营资本而是跨国并购投资。再者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仅能够提供巨额投资,而且随着资金的进入,经营理念、技术、全球经营、管理等各种资源,都会进入被并购企业,从而成为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战略投资者。
    中国家对跨国并购政策的转变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转变
  取消对股权份额的限制。例如印度尼西亚取消了外国投资者持有银行股份不得高于49%的限制,取消了对外国人拥有房地产公司股份的限制;马来西亚放宽了对外商投资领域和股权的限制;泰国将合资企业外商持股比例放宽到51%;菲律宾将现有银行或银行分支机构的外资股份上限提高到51%,即与其它行业外资企业一样的水平。
  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如印度尼西亚保证外商在机构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允许外商进行批发贸易,从2003年起还可开展零售业务;韩国允许外国银行或证券公司在韩国设立分支机构;马来西亚允许建立由外方控股或由外方独资的基金管理公司。
  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手续。如马来西亚实施“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以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高科技产业,停止“不鼓励劳动密集型”的政策等。
  
  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加强制定“兼并收购法”及实施细则。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收购涉及的法规很多,并且是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许多规定相互矛盾和冲突,因此要调整和完善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不要再就各个具体问题作补充规定或修正,而是要通盘考虑,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则,适用于国内外投资者,适应当前并购投资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统一、透明、可操作性的“兼并收购法”和相关的实施细则。加强对外商并购过程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营造适宜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一方面要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制定被并购企业富余人员的具体安置规定,以减少并购企业成本预算的不确定性。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国内目前缺乏富有经验的中介机构,要加快建立包括产权交易、融资担保、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全面的中介服务体系。

 
  :
  1.李荣融.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推进中国国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并购重组国际高峰上的发言,2003
  2.“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意义、趋势及应对战略[J].管理世界,2001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王金存.世界国有企业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鲁利玲,沈莹.走出债务困境的抉择[M].经济出版社,2000
  6.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并购.经济管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