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中杰 时间:2010-07-01
【摘要】文章介绍了集团组织形式、作用以及趋势,分析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对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竞争能力和竞争机制,做细致分析并构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功效系数法,加权平均法出竞争力指数。然后根据安徽省情况提出对策,以提升和重建企业集团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集团;竞争力;竞争力综合指数
  
  
  一、企业集团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已完全超越了国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国家)特定的产业通过国际市场销售起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企业集团是企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契约、产品、技术等不同的利益关系,将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系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的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
  企业集团在我国的发展的较短。从80年代初的企业横向联合至今,大约经历了20年的时间。大约分四个阶段,198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三不变”的原则下,鼓励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到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问题规定》,首次提出要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形成新型的经济联合组织,发展一批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这一阶段是我国的企业集团的孕育阶段,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为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基础,企业集团开始萌芽。1987年国家体改委和原国家经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对企业集团的含义、组建、条件、内部管理的问题第一次作出了原则性的明确规定,随即,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迅速涌现。1989年,国家体改委印发了《企业集团组织和管理座谈会记要》,首次对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初步界定,强调企业集团要以产权为主要的连接纽带。这一阶段的企业集团绝大多数人仍不规范,但已有企业集团开始一产权为主要连接纽带,企业集团真正的开始出现。至1991年底由于企业集团组建和发展过急,组建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草率性,多数企业集团都没有突破原来行政性公司和一般经济联合体的格局。199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通知》,对试点企业集团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1997年,国务院又提出了企业集团要建立以资本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并将试点企业集团扩大到120家。同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力的“四跨”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集团进入发展的轨道。十五大以后,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针指导下,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起来。2000年底,经省级单位批准的较大型企业集团已经达到2655家;资产总额达106984亿元,营业收入达到53260亿元。到2000年底,营业收入和年末资产总值均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达到140家,在《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业的排名中。中国大陆已达到11家。2000年底,企业集团为特大型、大型的企业共计1697户,占2655家的63.9%;其资产总额达到97257亿元,占全部的资产总额的90.9%,发展7279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作取得很大成就。
  
  二、企业集团的作用
  
  企业集团的有以下作用:(1)集团的协同优势。由于企业集团之间的产权纽带关系,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有控制权,通过集团成员企业中分工,集权和分权的合理分配,可以使集团在市场中协同作战,抵御外部的激烈竞争,又能使每一个成员企业对市场快速的反应保持灵活性。(2)集团的“垄断”优势。企业集团的实力大,资本雄厚使企业集团比一般单法人企业更容易进入那些只有凭借企业雄厚事例才能进入的较高进入壁垒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和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并可在该行业和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由于企业集团的生产规模从理论上讲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企业规模,使得企业集团的通常在主营产品中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占有率足以影响和左右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及供给情况。(3)集团节约交易成本优势。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协作取代了竞争成为生产的主导因素,有效的联合能产生规模递增效应,从而使集团的总体中的个体也能从中受益。企业集团在战略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多元化经营、拓展经营边界和风险规模上。一般而言,单法人企业是无法言及“多元化”。即使言及“多元化”,由于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在各个领域 都无法形成经济规模,其多元化成本也非常高。(4)集团的“品牌”优势,“品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的价值已大大出乎人们的以往想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品牌意味着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服务等一系列企业行为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期,同时还可以满足一部分顾客的虚荣心。但品牌的建立除了企业的自身的基础外,还需要较大的广告投入,并需要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支撑。这不仅仅是因为广告的规模效益,也因为没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则无法称之为“品牌”,而单法人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企业集团的品牌优势,不仅是因为广告的推销的规模效应,而且因为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主营业务的品牌效应向集团扩张的新领域延伸,使得企业集团以低成本进入其它领域。
  
  三、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集团竞争力超过一般中小企业,那么我们怎样评价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呢?借鉴国内有关研究成果,我们构件了企业集团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竞争能力和竞争机制两大因素组成,其中,竞争能力分为生存力、发展力、和潜力三个层次,是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力的基础;竞争机制包括组织制度、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五个方面,是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竞争能力评价指标包括:(1)生存能力。包括企业现有资本规模、市场规模和收益情况,是企业市场能力、生产能力和现有技术水平等的综合体现。(2)发展竞争能力。即企业已经具有的扩张能力,包括资本增加、市场扩张和收益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潜在的竞争力。即企业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能力和研究发展能力等。企业潜在能力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机制竞争力是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我们经过筛选提炼出以下指标,生存能力包括营业收入、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周转率;发展力包括净资产增值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潜力包括新增固定资产投入比例、投资收益率、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根据经济指数基本原理,利用功效系数发,对具体数采取无量纲话,对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竞争机制包括制度,决策,激励,管理,创新,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有专家通过打分形式,然后平均决定。
  我们将企业集团竞争力的两大因素——竞争能力与竞争机制迭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竞争力指数,以反映企业集团综合竞争力指数。
  其模型为:CPI=a X+(1-a )Y
  其中,CPI为集团综合竞争力指数,X为集团竞争能力指数,Y为集团竞争机制指数,a为变动权数。
  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参数予以附值,a值也根据集团竞争能力与竞争机制所占比重确定,得出CPI具体数值。
  企业集团竞争力较强的标准:CPI≥80
  企业集团竞争力次强的标准:80>CPI≥70
  企业集团竞争力中等的标准:70>CPI≥60
  企业集团竞争力较差的标准:CPI<60
  
  四、实证研究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通过对我省110家集团的调查,资料表明:
  
  1.从行业分析:行业多数保持较快增长,机械﹑建材﹑烟草﹑医药﹑行业增幅较大分别为28.9%。16.7%、15.4%、14.0%和12.9%,企业集团竞争力提升比较快。贸易业与制造业竞争力表现略好一些的企业集团有10家,平均竞争力综合指数达到71.74,是提升我省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业等竞争力表现则不尽人意。
  
  2.从企业性质分析:国有独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国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约占40%,基础雄厚,拥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它们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占总收入的70%;一般国有企业处于次高。这一点与沿海开放城市比截然不同,说明了我省企业集团发展特点。外资企业发展水平相对低下,总体上说明我省利用外资水平不足。
  
  3.企业集团竞争能力强于竞争机制,生存能力优与发展潜力,评价结果显示,安徽大企业集团2003年竞争能力指数为处于较强竞争力区间,竞争机制指数处于较弱区间,由此可见,我省大企业集团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长效机制,竞争机制乏力,已严重影响了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科研开发设施和研究经费比较低,约占销售收入的2.4%,不能满足企业集团的发展;其次科技人员比重也不高,约占全体员工的2.07%。
  
  4.投资规模太小,我省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份额大体在2.7%左右,投
  资规模明显偏小,其中资产过百亿元只有九家,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投资规模直接影响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与国外企业集团竞争很难相抗衡。
  
  5.行业间传统行业竞争力较弱,安徽是资源大省,像煤铁铜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受到产品线限制,这些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只要靠低劳动力成本支持,利润空间小,很容易受到冲击。新型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像最近纪念发展起来的江淮,奇瑞汽车,很快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6.企业集团数量不多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须扶植一批具有竞争力企业集团,
  全省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采取措施,发展重点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利用国家政策推进企业兼并破产的同时,企业自身为扩大规模进行的兼并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企业集中度提高,表现为企业户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如工业企业数有1995年的42166家降到373649个。
  
  五、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发展的证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地位,不仅取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一个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源泉,更是决定企业发展水平及市场潜能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我们提
  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合资源,加快组建大企业集团步伐,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竞争力,均有赖与资本运作力度的不断创新,才能在国内外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安徽企业组织政策应侧重与肯定、支持企业之间的竞争、兼并、协调,鼓励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全球范围内参与垄断竞争。但是,企业扩大规模,仅靠自身积累是远不够的,通过企业兼并和生产集中,可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迅速实现规模经济。为此,要支持产业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规模,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步伐,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突出重点领域,明确有限目标,制定重点行业的重组规划,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4}的要求,尽快向两头强、中间精的结构模式转换,形成“以头带小、以小促大”的企业组织结构。
  
  2.深化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至深。在先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政府对营造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肩负着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企关系。这是基与大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均为国有资本及国有控股,要理顺国有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并加速规范的国企改制步伐,从而发挥和释放国有资本效能;二是加大市场体系和各类要素市场建设。目前市场经济秩序仍较为混乱,软环境建设力度滞后与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信息、人才类要素市场完备程度滞后于生产资料等有形市场。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大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有直接影响。下面从组织形式、产权关系和法人智力结构等方面加以分析。(1)组织形式企业实行荷重组织形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发挥,二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2)产权关系企业出资人制度的建立以及多员投资主题的形式,大大增加了企业竞争力。从研究结果来看,多元投资主题企业其竞争力膏腴单一投资主题的企业,出资人在五人以上企业的综合指数较高。另外在全部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中,出资人明确的企业和多员投资主题的企业所占比重也源源超出出资人不明确和单一投资主体的企业。(3)法人治理结构,从评价结果看,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对企业竞争里有着直接的影响。“新三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全部建立企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高于新三会不健全企业;“新三会”职权全部落实或大部分落实企业的综合指数,也高于新三会职权落实不好的企业。从竞争力强弱的企业分布看,竞争力较强和次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健全和新三会职权落实较好的企业中。
  
  4.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制定为企业集团发展的互惠互利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各种经贸活动,为企业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和融资的力度,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
  
  5.加强制度建设,尽快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大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第一,建立企业家的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使企业家的选拔逐渐成为一种市场行为。第二,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实行经理(厂长)年新制、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三,建立企业家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在赋予他们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要相应地建立约束监督机制,通过政策法规、投资者、监事会等,对企业家的行为及经营决策取向进行监督约束。第四,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于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6.拓展创新空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消费升级等因素导致经济结构不断化,从而不断生新的产业和发展空间,企业集团竞争力的提升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研发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发展相关产业及现代新型产业,大力抓有发展潜力的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
  
  【】
  [1]席酋民.企业集团竞争力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江苏企业调查局.江苏企业调查2004,(20).
  [3] 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G].2003.
  [4]胡素华。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研究[J]。绍兴文院学报,2002,(6).
  [5]高晓红,俞书伟,任传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J].理论探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