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构
[摘要]ERP项目绩效一直是困扰、政府、ERP软件供应商的一个较大问题,在ERP绩效的诸多方面,不同企业对ERP需求及价值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建一个模型来评价ERP的综合绩效,本文对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ERP;绩效评价;模型
企业实施ERP项目时,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进行企业ERP项目资助的政府,以及信息化服务商,经常会碰到对这些项目如何进行绩效评价的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对ERP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对信息化资助项目进行评价,以考量政策效果。同时这样的评价,还可以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视,以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高ERP应用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促进企业ERP的。
一、绩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的差异,企业ERP应用水平的深度与范围的差距,以及企业经营规模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企业ERP绩效,是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企业ERP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的。因此,建立企业ER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性。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使体系能反映出ERP的内涵与,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应以科技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
2.导向性。建立企业ERP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对企业ERP工作进行规范化,从而对企业ERP工作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开始,重在ERP给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进而支持企业以获取最佳商业利润,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之目的。
3.可比性。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要量化,指标值采用相对值,以利于不同时期企业间的对比,促进企业ERP工作的进展。可比性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自身,也可以在同行业中进行,以体现企业ERP的应用层次。
4.操作性。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在企业ERP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指标的数据要易采集,公式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二、绩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构思
企业ERP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因此,其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把与应用ERP有着紧密关联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业务流程、信息集成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进来,既要定性地反映企业通过ERP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明显的改进、提高和创新,又要用相关指标定量地反映企业综合能力和管理状况的改进和提高,重点应突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此,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ERP应用系统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及时、有效。如:计划数据、库存数据、工作中心数据、加工路线数据、财务数据等;(2)在经营预测分析、提高资金效率、合理组织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压缩生产周期、降低库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和改善客户服务等方面有无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3)评价企业综合能力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企业管理过程状况的评测指标有无发生相应的改进和提高;(4)是否运用ERP应用系统对整个供需链中的各相关环节和企业资源实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5)有无促使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企业竞争力、科学决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一些明显的改进、提高和创新。
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支持层次看,可以分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业务处理4个组织管理层次,因此,考核指标的主题也是同这些管理层次对应的。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做到责任明确。其中有几项涉及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考核负责维护数据的部门。
1.绩效模型指标设计
ERP的绩效评价模型体系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建构,首先是基础数据,其次是企业绩效,再次是从企业管理的4个层次,最后是从企业的对外关系方面。这4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多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绩效模型绩效指标权数设置
指标权数的确定取决于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指标本身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对定量指标的权数设置综合运用相关权重法和德尔菲法(Delphi);对定性指标,由于无法用数据进行相关性测试,主要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所有定性指标的答案得分可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差”4个等级。可参照下列标准确定得分水平:(1)优秀(90分以上):完成本项活动所希望得到的最高水平;(2)良好(80~89分):完全实施了本项活动,并实现了本项活动的基本目标;(3)中等(70~79分):完成了实施过程的大部分,并已经投入使用中,但还没有完全运作起来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差(70分以下):人、业务流程、数据和系统基本没有运作起来或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3.确定绩效模型的绩效评价等级设置
当评价方法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时,采用A、B、C、D四个等级进行等级设置(图1中下一级详细评分标准略)。
具体标准为:
A级:
(1)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进行了很好的业务集成。
(2)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物流系统能相互密切关联,使用同一信息数据。
(3)物流数据准确率98%以上,资金流数据准确率100%,其余数据准确率平均达到95%。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90分以上。
(5)整体企业管理绩效达到:企业效益达到预期管理要求、整体优化、质量稳定、生产周期缩短、资金占有减少、客户满意度高。
B级:
(2)生产计划能较好地进行实施和控制,但有些库存大于实际需要,不能消除采购与加工的突击现象。
(3)物流数据准确率在85%以上,资金流数据准确率在98%以上,其余数据准确率在80%以上。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85分以上。
(5)资金流、物流系统有很好的衔接,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较好,达到了局部优化和减少库存的目的。
C级:
(1)资金流与物流没有很好集成,制造工作流没有实现或没有与物流进行集成。
(2)没有进行MRP,物料的采购通过人工按需而定。
(3)物流数据的准确率在75%以上,其余各项数据准确率为70%~79%。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70~79分。
(5)资金数据、物流数据能及时提供,并准确进行库存控制。
D级:
(1)仅为基本数据处理用,对决策几乎没有支持。
(2)库存数据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指导和控制生产。
(3)所有数据的准确度考核均在70%以上,没有脱离手工数据作业。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小于70分。
(5)ERP应用效果尚未体现。
三、绩效评价模型设计与分析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应用模糊指标综合判定法来建立ERP应用绩效评价模型,以对ERP工作进行综合评定。由图1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与推演。
1.设计考核因素集
在考核因素中,只取评价指标体系图1中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略去。
2.确定权重
设定因素集各因素的权数分配为,,考核集内各因素的权数分配为。
3.各考核因素的隶属度向量矩阵
隶属度向量的各分量可根据考核资料的统计处理求得,一般取归一化,即隶属度之和为1。
ERP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与运作的不同层面,表现为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并且效益的体现是渐进的、逐步的。本文对ERP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具体应用上、指标的选择上、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政府、软件供应商等方面具体评估确定。
主要
[1]傅铅生,董岗.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模型[J].商业研究,2003,(23).
[2]陈启申.关于ERP实施评价的标准[J].商务世界,2003,(6).
[3]张小康,邓景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系统观[J].师,2004,(8).
[4]陈晓红,刘磊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2003,(6).
[4]刘晓松,梅强,何勤,刘永凤.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