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援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古小波 时间:2010-08-12
 
内容摘要: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城市居民大量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类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凸现出来。与此同时,迅速的城市社区逐渐承担起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但是目前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仍停留在初步阶段。本文试依据社区具有的区位、情感等优势,以此建立起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多方面,成体系化的援助,重点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日常生活援助,心理援助三方面来探讨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
 
关 键 词:下岗失业人员  社区  社区援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将体现愈加突出的特征。在城市里,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城市居民大量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类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凸现出来。如果不能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工作,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我国化建设,阻碍我们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在强调政府与社会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援助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社区与下岗失业人员之间熟悉和便利的条件,整合社区优势,搭建起对下岗失业人员援助最有效的平台。
一、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现状分析
(一)目前下岗失业人员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在进行着重大调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失业。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也就是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1]。虽然国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与援助极其重视,但是下岗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岗失业人数规模庞大。根据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0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95万人,国有下岗职工人数为657万人;2001年分别为681万人和515万人;2002年分别为770万人和410万人;2003年分别为800万人和260万人;2004年分别为827万人和153万人[2]。虽然近几年来,下岗职工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失业人数却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下岗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失业而没有下岗。这也意味着,下岗职工的数量和规模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必定是失业及“丧失信心”的问题[3](P260)。全国总的情况是下岗人数略有下降而失业人数有所攀升,总体压力仍然很大。
第二,就业与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总体上来说,经过近几年国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日益重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1998年到2001年四年间,全国合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达2552.6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4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87.7万人。但是不可回避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进行,再就业率形势日趋严峻:1998年的再就业率为50%多一点,1999年则下降到42%,2000年为35%,2001年为30.6%,2002年则降到26.2%的低点[4]。这仅仅是关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统计,而失业人员的就业形势则更不令人乐观。
第三,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下岗失业人员普遍自身素质较低,大部分人仅具有初中学历的文化水平;年龄偏大,“4050”人员占到很大一部分;更主要的是绝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在逐步以高新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四,“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这里所提到的“隐性失业”人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那些本该进行失业登记而未登记的大量失业人员;另一部分是由于原因而造成的真正“隐性失业”人员。建国后,由于社会主义本质和计划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就业政策实行的是国家统一分配和“充分就业”的原则,以相对公平的原则来换取效率原则,造成了大量“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众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这部分人员必将会被剥离出来,进入下岗失业的行列。可以预知,在未来几年,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将会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压力。
(二)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现状
面对日益严峻的下岗失业现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而且对于我们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及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已经不是社会某一方面能够解决的,而应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援助体系。目前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是当前援助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国家掌握了最大化的资源体系。这种援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制定和颁布一系列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和法规,从宏观和上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援助;二是政府建立起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从物质上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生存发展。例如: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报告的通知》,1997年由国家体改委、劳动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8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及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5](P346)。随着上述政策及法规性文件的颁布,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全,无疑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再就业服务中心与职业中介机构。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援助对象是下岗职工,它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下岗职工建档建卡,并将下岗职工变动情况按月报告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2)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3)代下岗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等。(4)组织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5)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指导。(6)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组织劳务输出[6](P260)。职业中介机构的援助对象主要是失业人员,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招聘会,低偿或无偿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咨询与信息。
第三,社会组织。这里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的是民间团体组织和群众性组织,包括NGO组织(非政府组织)、NPO组织(非赢利性组织),也包括国内国外的一些基金会。由于这些组织绝大多数是私人(或私营)性质的组织,因此具有比政府更高的灵活性。他们作为援助下岗失业人员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发挥例如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的小额贷款的作用。
第四,亲朋好友和自己。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和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寻求援助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家庭本位的思想在人们心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亲朋好友的帮困扶贫是家族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和奋发进取的积极因素也激励着下岗失业人员摆脱现实困境,在社会中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三)当前下岗失业人员援助的不足
以上几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途径,从政府援助到个人自身的援助,都在现实生活中对下岗失业人员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可以说,一个援助下岗失业人员的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个单位条块分割严重,极大影响了这些援助措施的到位率。政府的优惠政策能否被下岗失业人员所熟知,再就业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是否能清楚地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而作出援助让人值得怀疑。可见在援助途径与方式上很明显缺乏一个连接下岗失业人员的平台,不能直接和明确的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起到有效的作用。于是,作为与下岗失业人员最为接近的社区援助便跃出水面。
二、社区援助的优势及缺陷
(一)社区援助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单位承包一切的单位制已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和企业剥离出来的大量的社会职能都越来越多的被城市社区承接过来。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中文“社区”一词译自Community,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77年提出的。郑杭生对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7](P364)。中国的城市社区是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事业单位办社会”体制的改革产物。作为原先应承担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援助的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已经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下岗失业人员所在的社区上来。社区是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和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因此,社区也最了解和最熟悉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和困境。与其它几种对下岗失业人员援助的途径相比,社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区位便利的优势。社区是有一定范围边界的地域空间,与整个城市相比较,是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社区的成员在本社区内做频繁的互动。空间上的临近性和交往的时间成本低,直接带来的是面对面交往的频繁发生[8](P323)。这将有利于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便利性和经常性。
第二,情感熟悉的优势。社区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是一个相对“熟悉的社会”,这种熟悉的情感会使下岗失业人员在接受援助时会产生出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大大减少参与和互动各方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交往各方面能够突破市场功利主义的束缚,发展出特殊的友谊和信任,使交往能长期深入发展[9](P324)。
第三,援助信息准确的优势。由于援助与被援助的双方都是处在熟悉的位置上,无论从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还是下岗失业人员对援助情况的反馈都能做到相对的准确,社区会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做出的反馈,及时、快捷、有效地调整援助的方式与途径。做到有的放矢,不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与资源的浪费。
(二)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援助的不足与缺陷
尽管与其他几种援助途径相比,社区援助有以上几点优势。但是,当前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仍有以下几点不足和缺陷:
    第一,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国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是一项牵涉很广的活动。涉及到民政、工商、市政、税务、等各个方面。而当前由于条块分割,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经常发生矛盾。以至于国家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在社区层面上难以得到体现,严重限制了社区援助的效率。
第二,重“输血”,轻“造血”。社区当前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大部分仍停留在给予即时性的帮助。重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眼下的困难,而忽视从长远考虑下岗失业人员摆脱困境的能力的援助。
第三,忽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援助。能否就业与再就业是下岗失业人员摆脱当前困境最为关键的环节。据调查,下岗职工心理预期偏高,对再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局限性(下岗职工最希望的就业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以及对服务行业的鄙视心理[10]。这些心理障碍直接造成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困难。而当前社区在这方面缺乏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疏导,更多重视的是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物质援助。
三、促进社区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援助的建议
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能否取得较大的突破,能否更加有效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取决于社区援助能否成体系化,形成多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促进社区就业与再就业
    能否快速、有效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与再就业的机会,是下岗失业人员能否摆脱困境的最为关键的一步。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社区就业就是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向社区要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的活动[11]。
第一,社区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社区服务不但在安置社会就业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可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相当多的临时就业机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MOLSS)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0年在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显示四城市中各项服务累计可以提供大约2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而且目前尚空缺100万个。依次推算,全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也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城市中累计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目前尚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了1100万个[12]。如果能有效地利用社区提供的这些巨大的就业潜力,将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管理机构,对于从总体上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最了解,与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管理和服务也最直接最方便。社区可以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建立就业信息卡,根据本人的特长与兴趣爱好,为他们寻找最符合自己的职业。社区就业机构可以在政府统一协调下,统筹规划,各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13]。社区通过积极宣传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简化手续等各个方面提供优惠便利的条件。
第三,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多为一些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缺乏一定的就业竞争力,造成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至少一门谋生的手段与技术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社区可以调动本区内的技术和知识优势,请社区内的技术能手和业务精英利用空余时间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社区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援助
由于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下岗失业人员在日常生活方面往往容易陷入困难的境地。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日常生活的援助,将直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面临的眼前困境。社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慈善捐赠活动。一方面可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增强社区居民彼此的情感和社区归属感。组织社区居民成立帮扶小组,展开帮扶行动,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自愿、无偿和低偿的服务。社区可以组织热心于助人的居民成立援助自愿者服务队,特别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余热,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例如帮下岗失业人员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解决他们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在社会工作中,我们也强调要充分利用社区中的非专业支持,使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和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14](P204)。
(三)社区对下岗失业人员健康心理的援助
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状态多表现为心理失衡、焦虑、无奈,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退缩,对生活是一种消沉的态度。尤其是那些曾经为企业贡献过大半生的职工,在面临下岗失业的挫折时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正感。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或者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不满、社会敌对情绪,容易导致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攻击行为、厌世情绪甚至引发犯罪等越轨行为[15](P202)。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首先,社区可以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健康心理的培训,例如可以利用社区公共宣传栏经常报道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经过就业与自主创业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事例,重塑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与再就业的信心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其次,在培训中要打破下岗失业人员“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树立自强自立的竞争观念和意识。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单位性质要求过高,对服务业有鄙视思想的心理,积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明白选择服务业就业并不是一件丢人和可耻的事。
 
综上所述,社区的组织、群体、居民最接近、了解下岗失业人员。同时,社区也是可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最直接、最方便援助的社会场所。面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现实需求,社区应从最基层对其做好援助工作。社区的援助工作应是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援助体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获得的援助范围和力度也将逐步扩大和加强,将更加有利于下岗失业人员摆脱生存困境,重返主流社会。
   

[1] 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4-200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及预测[J],北京,中国经贸导刊,2005(1)
[2][4]  http://www.molss.gov.cn/,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网站
[3] [6] 曾湘泉 李丽林,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就业群体及就业支持[J],中国社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 [9] 尹志刚,社区对弱势群体的援助[J],《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11] [12]杨宜勇,我国社区就业发展状况调查[J],北京,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9)
[13] 张左己,以创新精神推动社区就业事业[J],北京,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2)
[14] 孙立亚,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15] 时蓉华,社会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Simple remark on community’s help for laid-off and unemployed people 

Summary: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the 1990s, the acceleration going through transition with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of our country, a large amount of laid-off unemployment in the city become a kind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 show especially out in social life already. Meanwhile, the urban community developed rapidly bears the aid to laid-off and unemployed people of " unit " under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gradually. But the aid to laid-off unemployed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still remains at preliminary stage at present. This text is it according to position, emotion that community have advantage, it set up to be in many aspects to laid-off and unemployed people, become system aid. Especially in obtain employment help, daily life help, psychology help three respects to probe into the aid to laid-off and unemployed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 Laid-off and unemployed people   Community    Community hel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