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
通过“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和“我的职业情境量表”调查沈阳地区24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总体上处于职业未决状态;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二年级是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关键期。
关 键 词: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大学生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1],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比如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毕业生本身的原因。如果针对大学生本身的原因来进行探讨,现今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对于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能力不足,缺乏信息搜集渠道,面对各种就业机会感到迷茫[2]。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很多学生表现出犹豫、不知所措,无法做出明确的职业决策,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比如焦虑、挫折感,甚至不敢正视现实、面对未来。这些都是职业决策困难的典型表现。
职业决策困难一直是职业心关注的课题。Gati和Osipow[3]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Krumboltz[4]认为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或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的一种决策状态。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结果。Crites[4]认为是个体无能力挑选或是承诺于一个特殊的、即将准备或进入特定职业的行动过程。龙立荣等[5]将职业决策困难定义为,个人在职业选择(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
本研究拟依据Gati等的职业决策困难理论调查大学生目前的职业决策状况,以期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状况及其年级发展特点。本项调查的结果无论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思索、促进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还是对于建立、系统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咨询与管理工作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240名学生(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n=224)
| 年 级 | 性 别 |
| ||||||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 缺失 | 男 | 女 | 缺失 | 合计 |
n | 60 | 80 | 73 | 6 | 5 | 111 | 112 | 1 | 224 |
% | 26.8 | 35.7 | 32.6 | 2.7 | 2.2 | 49.5 | 50 | 0.5 | 100 |
(二)调查工具
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CDDQ,Gati等,1996)。该量表由35道态度和信念题目构成,采用9点Likert记分。该问卷从决策困难分类理论的角度出发,将职业决策困难从决策过程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到整个发展过程,按层级划分成3种类型(即缺乏准备性、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探索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刘长江[6]等已经在中学生群体中试用该问卷,其结构与Gati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我的职业情境量表(My Vocational Scale,Holland等,1980)。该量表包括20道题目,前18个项目测量职业认同,即职业目标和自我知觉的清晰度,第19题和20题分别测量职业信息和职业障碍。由于后两题与职业决策困难问卷重复,本研究只选用职业认同量表。量表采用0和1记分。该量表在职业决策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实际回收240份。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实际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SPSS 10.0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决定状况的描述统计
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数据中,有24人做出职业决策,但大部分人还没有确定职业,其中,“还未确定职业,但对此充满信心”的人数有114,占总人数的50.9%;“还未确定职业,因此感到迷茫”的人数有86,占总人数的38.4%。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评估M=5.17(SD=1.17)。这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状况在中等偏上,也就是说有近89.3%的人没有确定职业,而且,在他们看来做出职业决定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二)职业决策困难的性别差异
考察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犹豫不决、不良信念、缺乏准备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20,p<.01;t=2.85,p<.01;t=-3.23,p<.001)。这说明,女生比男生较犹豫不决,在准备性上较差,但却具有更少的不良信念。
职业认同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t=-2.82,p<.01),这说明,男生的职业认同感高于女生。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年级发展特点
在不可靠信息维度上,通过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年级差异检验表明,年级差异显著(F=3.99,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发现,二年级比三年级得分高,表明二年级有着更多的不可靠信息。尽管各年级职业未决在职业决策困难上不存在差异,但是存在明显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二年级是一个关键点(见图2)。
图2 各年级职业未决在职业决策困难上的描述图
在三种准备上,各个年级的平均等级都介于4-5之间,表明大学生在职业准备上存在困难程度在中等,而且均在二年级的时候曲线产生折点。缺乏动机维度曲线先升后降,二年级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低于一、三年级;职业决策信念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但二年级却不向一、三年级的学生那样感到“难以做出职业决定”。
在四种缺乏信息上,各个年级的平均等级都介于4-6之间,表明大学生在职业信息上存在困难程度在中等偏上,而且均在二年级的时候曲线产生折点。表明二年级学生对决策过程的了解要少于其他两个年级;对自己缺乏了解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对职业缺乏了解则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二年级好像比起他两个年级更加的了解职业。
在三种不一致信息上,各个年级的平均等级都介于3.5-4.5之间,表明大学生在职业准备上存在困难程度在中等偏下,而且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困难等级基本相同,且准备性上均低于三年级。
在职业认同上三个年级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二年级的等级分数明显的高于其它两个年级,说明,二年级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四、分析与结论
(一)大学生总体上处于职业未决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基本上处于职业未决状态,职业决策困难的总体等级处于中等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样本的分布,我们选取的大学生样本基本上是在校1-3年级的本科生,他们没有直接的面对就业的现实,他们大多都处于观望阶段,对于他们来说“还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式的不景气,很多学生急功近利,他们大多从2、3年级(甚至有的从1年级开始)走上了考研的漫长之路,“现今考研的热潮愈演愈烈,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不是就业,而是考研”[7],他们以此来获得逃避就业的一条出路。但这毕竟是非常暂时的选择,而且有很多的同学在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迷茫,他们在自己的生涯面前一直采用“跟着感觉走”策略。他们大多缺乏对职业的认识,更不要说将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选择乃至整个生涯规划相联系了。大学阶段正是个体发展彻底成熟的时期,学生们结束了10多年的相对单纯校园生活,他们即将面对复杂的社会,在这个时期确定职业目标,规划生涯发展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一方面,高校的职业指导部门就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们进行职业决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作为行为的主体也要培养自己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世界的自我决策能力。
(二)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决策困难
我们的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犹豫不决(这与Hijazi等对于高中生的跨文化研究结果相一致[8])、准备性更差,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多的不良信念(这与Gati等对于以色列青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9])、更认同职业。从个体角度来解释,是由女性群体的本身性格特质与生理特点决定的,女性本身来说也往往将目光指向于适合自己性别特点的职业;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解释,这是受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以及人们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而影响的。一方面,国内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家庭和社会对于男孩子有更高的及职业期待,他们通常认为男孩子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趋向[10]。这样男性往往将自己视为社会、家庭中的中坚角色,他们认为职业对于他们来说的意义远远超过于女性;另一方面,受过去国有制观念的影响,可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旦选择,终生不变”的错误观念。这样,澄清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成为职业指导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二年级是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键期
通过对各年级职业未决在职业决策困难上的分析表明,二年级是大学生职业决策发展的转折期。这是与年级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青少年是职业探索行为最为频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认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并且,在想象与现实中都不断地以成年人的角色定位来行事[11]。Super指出职业决策是判断职业成熟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而能否做出职业决策的条件包括年龄、环境因素和职业选择的动机[11]。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年龄上刚刚达到了“成熟”的水平,但是这种成熟是有其特殊性的。它不同于一年级时对职业选择的懵懂,也不同于三年级时对职业选择的向往与挫折感。而且,这种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他们更加努力的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性。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渴望并更加关注对于自我的了解,自我概念水平有所提高,并且职业选择的社会化程度也随之加强,对职业的偏好已经突显出来。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像一年级时对大学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对于工作,就业前景的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就业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职业,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强烈的表现出自己对于职业信息的了解缺乏。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们在与社会环境发生互相作用的时候,已经不再作为一个简单的客体,而是一个生动的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他们强烈的追求自我的个性化,往往采用别出心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于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也往往采用多策略的方式,但是策略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有效性的问题,“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够验证。另外,二年级的大学生们开始不断的收集职业信息,同时也在不断的做出并调整自己职业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虽然会存在自身能力与感兴趣职业之间的冲突、父母等对自己重要的人们的期望与意愿与自己的职业决策之间的冲突以及自身的偏好与职业固有性质之间的冲突等,然而通过对自己价值观的不断澄清,学生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职业决策的意义,他们渐渐地不再仅仅受自身及重要他人的信念所左右,而是更多的学会了面对现实。二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动机(态度)较其它两个年级低。20岁左右的青年人正处于寻找并确立职业(Super)、稳定于固定工作(Levinson)、投入职业并形成职业承诺(Erikson)的时期[11]。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始就业或进行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概念,将一般性职业选择变为特定的选择。但是,在职业认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看到,二年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这种低职业认同感很可能会降低他们职业选择的动机。大学二年级学生刚刚解决了一年级时所面临的升学与新环境的适应等问题,但他们还没有像三年级学生那样在现实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挫折与阻力,也不同于三年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以及各种就业渠道、各种性质的工作面前,犹豫自己的第一步应该迈向哪里,在这样一种缺少“内忧外患”的情境中,他们的职业选择动机相对较低一些。
我们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年级差异检验表明,在不可靠信息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二年级有着更多的不可靠信息(例如,我对一种特定职业或培训项目的现状或特征的了解矛盾)。职业选择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如金兹伯格所说,“职业选择的实现,是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析衷、调适”。个人的最后职业决策,是寻求个人所喜爱的职业和社会所提供、个人能获得的机会之间的最佳结合,职业信息的提供在决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学二年级学生拥有更多的不可靠信息,一方面原因在于,他们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在做出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前要考虑各种各样的职业,他们要整合各种职业信息[12]。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对社会的不断涉足,学生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加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全面,学生还很缺少对于社会和自我的各种信息的辨识。因此,往往在这时,他们会有一些失望、沮丧的情绪存在。
综上,职业选择与职业决策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青年大学生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在高中和大学的职业指导中心,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职业未决[13]。在这样一个紧迫的形式之下,我们的职业指导机构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大学二年级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要针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类型及特点设立职业指导服务机构[3],及时的帮助他们收集有关于职业决策和生涯发展的信息,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就业求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掌握择业方法和技巧,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择业指导。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职业决策技巧是可以提高的,进而能够避免决策困难的发生[14]。美国加州大学职业生涯辅导训练中心的辅导计划,就将大学二年级作为拓展职业生涯视野的阶段,并认为在此阶段应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通过与师长的交流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所学与职业社会相挂钩,提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获得一些工作经验。
[1]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载杨河清、郑宇硕、张琪:《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4期,第395-410页。
[2]朱跃:《试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载《与职业》, 2002年第12期,第47-48页。
[3]Gati, I., Krausz, M.,Osipow, S. H,“ 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No. 43,1996,pp 510-526.
[4]Phillips, S.D,Pazienza, N.J,“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Assess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pp 23-24.
[5]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载《人类工效学》2000年第4期,第45-49页。
[6]刘长江、郝芳:《高三学生生涯未决的类型研究》,载《心理与教育》2005年第3期,第54-59页。
[7]李莉、马剑虹:《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人类工效学 》2004年第1期,第17-20页。
[8]Hijazi, Y., Tatar, M. & Gati, I.,“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among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Arab high-school seni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No. 8,2004,pp 64-72.
[9]Gati, I., Saka N,“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related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No. 79(3),2001,pp331-340.
[10]Hoffman, L.W,“Changes in family roles,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32,1977, pp 644-657.
[11]Super, D.E,“Hall D.T. Career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nd planning”,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No.29,1978,pp333-405.
[12]Super, D.E.,“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1990:197-261.
[13] Kevin, R.K & Pulver, C.A,“Refining measure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types: A validity stud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No. 81(4) 2003,pp 445-454.
[14]Mann L, Harmoni R, Power C, Beswick G, Ormond C,“Effectiveness of the GOFER course in decision making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No.1,1988, pp159-168.